第275章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2/3页)

作品:《回到明朝做千户

黄来福负手在厂内巡视了一会儿,最后作出结论:“玻璃厂的人手还是太少,需要大量增加,否则定单忙不过来。这事要抓紧,时间就是金钱……陈公公,这事情,就劳烦您老人家了。”

大明二十四监的宦官向来傲慢,不过在黄来福面前,这位银作局掌印太监却是脸上笑开了花,他道:“啊哟,黄军门这是说哪的话,我们之间,还说什么劳烦不劳烦的,黄军门商请下来,咱家照办就是。”

他笑靥如花:“说起来,咱家还要感谢黄军门,要不是军门设玻璃厂,又作出这大块玻璃之物,咱家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对于大明的皇匠来说,烧制玻璃,其实不是问题。论玻璃与琉璃的烧制,琉璃更为不易,制作过程冗长,过程费时,选择原料还严格,需要采用珍贵的天然琉璃石与琉璃母,后期还需要数十道工序精心打磨。所以在中国,琉璃是一种士大夫的品味文化,每一件琉璃品都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与欣赏价值。

而玻璃的烧制便简单了,只需用砂石与碱在高温下熔解便可,对于大明皇匠来说,高温不是问题,他们有时烧制琉璃,需要的温度比玻璃还高,关键的是思路问题。曾在仪真琉璃厂时,匠工们也无意中烧制出过小块的玻璃,不过这些玻璃,论高雅不如瓷器,论温雅又不如琉璃,要之何用?这种小块丑陋的玻璃,又可以做到什么用途呢?所以在中国,以前的玻璃无用武之地,就在这里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div>

还是黄来福站出来,教习了他们烧制与精磨大块玻璃的法子,如此,自然用途滚滚。不说别的,就是全天下的大明百姓,如果窗户上都装上玻璃,这样的财富,就是海量了。

效益是明显的,六月刚设厂时,玻璃没有研究烧制出来时,玻璃厂的匠工们,都需要靠黄来福的拨款为生,人心惟危,眨眼到了现在,就是厂内普通的匠工,每月拿到的银子,都在数两之多,更不要说那那些高级些的匠工了,这怎么不让临近的仪真琉璃厂匠工们羡慕万分,都想跳过来做玻璃厂匠工?普通匠工如此,那些厂内的管工,监工,银作局的太监们,也是每月分到不少好处,至于拿最大头的万历帝,己是每天数钱数得嘴都合不拢了。

银作局有掌印太监这样说,黄来福自然是要谦虚几句,最后他想起一事道:“陈公公,还有一事,现今我们玻璃厂效益大佳,不过也得居安思危,这售后服务,也得跟上去。我听说许多客人们买了玻璃去后,却是不会安装,以至于闹出许多笑话,以后这专门的玻璃安装,我看我们厂内可以作出安排,并定一个妥当的安装标准,公公你看可好?”

由于眼下的玻璃窗是个新潮的东西,黄来福又疏忽了一下,所以京师中各人的玻璃窗安装,就没个标准。黄来福听说了,眼下京师中流行的安装窗玻璃的方法就是,首先在窗上装一张用锡制作的网,网上设计有一个个的圆孔,孔中间还有金属丝,以便把窗玻璃上的柄拴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