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货币战争(第1/3页)
作品:《借天改明》钟进卫一听,有点不好意思,习惯性的想挠下头,又忍住了,道:“陛下,臣正想说呢。”</p>
先给自己开脱了下,然后说道:“陛下,您想想,等咱们大明全部都是用纸币之后,嗯,纸币很健康,不担心贬值,这样别的国家和大明做买卖的时候,是使用银钱,还是使用纸币,他们会选择哪个?”</p>
既然纸币不贬值的前提,那么比较纸币和银钱的优缺点,所做的选择自然就一清二楚了。崇祯皇帝和温体仁都不会选错。</p>
“好,周围国家和大明的百姓用大明的纸币来进行结算的时候,好处就来了。”</p>
崇祯皇帝和温体仁一听,耳朵一下竖得老高。</p>
“如果大明和别的国家做买卖的时候,是以进货物原料为主,则朝廷可以少发行点纸币。为什么呢,就是要影响大明纸币和别的国家货币的兑换关系。”</p>
钟进卫说到这里又打了个比方,方便那两位能听懂:“比如,就说**好了。原本大明的纸币和**的货币兑换是一比一的关系。现在大明纸币因为发行少了,自然就值钱了,那么大明纸币值钱了,而**货币不变,兑换关系就可能会变成一比二的关系。”</p>
这个比方,崇祯皇帝和温体仁都听懂了,点点头。</p>
“这样一来,大明纸币十两,可以在**买到以前需要二十两才能买到的东西。大明不就是赚了么。还有,还是打比方好了。高丽人参,原本是十两**货币一棵的。现在**商人出十两**货币买一棵,但我大明商人用十五两**货币跟那个**商人抢这颗人参。那这颗人参自然就归大明商人了是吧。看表面好像大明商人多出了钱,亏了。但实际上,兑换为大明纸币的话,其实不到十两的大明纸币。比以前还划算。”</p>
这种经济理论,对于此时的大明人来说,绝对是第一次听到。崇祯皇帝和温体仁都听得耳目一新。不过,崇祯皇帝还是有疑问:“这岂不是单单便宜了商人而已。”</p>
钟进卫笑了,知道这个时候的商人还没到后世的那个地位。他继续解释道:“那个**商人因为买不到人参而不能再去倒卖或者加工成其他商品卖钱,就赚不到钱。而要买到人参,就必须要提高价钱来和大明商人争夺。这样无形就提高了他们的成本,因此必然有许多商人要亏本。可能原本的雇工也要解雇,商人和雇工就都没钱,没钱就没饭吃,没饭吃就要闹,要乱。**千千万万的商人都这样被搞垮,都闹起来,是不是**这个国家都要乱了?”</p>
没想到这么一个纸币都能搞乱一个国家,崇祯皇帝和温体仁都倒吸一口冷气。听结论好像不可能,但听过程却又是条理清晰,必然会发生的一个事情。</p>
钟进卫说的过瘾,继续在说:“相反的情况也是可以的,大明要把陶瓷,丝绸卖给**,**也有自己的陶瓷,丝绸。假定本来的价格一样,那么朝廷就多发行点纸币,大明的纸币和**货币的比值因为贬值的原因会发生变化,原本是一比一,现在变为一比二,那么**货币更值钱了,买自己的陶瓷,丝绸还是那个价格,但买大明的陶瓷,丝绸,就可以多买一倍了。**的百姓自然就会买大明的陶瓷,丝绸。而**的陶瓷,丝绸商因为没有人买而堆积,最后还是亏本,结果只会和上述一样。”</p>
纸币的威力一下震撼了崇祯皇帝和温体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