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这一年(第2/3页)

作品:《借天改明

有钱的多办点年货,没钱的就少置一点。但他们的年货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鱼松这种新的食品。</p>

原因是国企在过年时节打折出售,高中低档的鱼松都有。加上听闻皇上对这鱼松也是赞不绝口,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宣传效果。以至于不少商家暗自准备在来年也做这种食品,分一道羹。</p>

朝中的官员在年前都在紧张而愉快地忙碌着,他们总结这一年中发生的事情,以便能及时休沐。</p>

崇祯三年中,发生的事情还真不少。</p>

这一年中,工匠的地位和收入是天翻地覆的。从之前在冬天要发愁吃食住行,避免饥寒交迫;到了如今衣食无忧、前景美好。</p>

手艺好,脑子灵活的工匠甚至还得了官位。虽然是散官头衔,却也能拿着国企发给的俸禄。见了一般的官员,也不用再让路跪拜。</p>

其中各类研究所的成立,给了各类工匠们,还有那些无心科举或者说科举无望的读书人,有了一个很好的出路。让他们多了一份希望,多了一个努力的方向。</p>

这一年中,京营犹如脱胎换骨一般,变成了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强军。特别是新军,几次都狠狠地打疼了辽东建虏及其走狗。这战事一场接一场的胜利,让人无限憧憬大明北方能早点出现没有战争的那一天。</p>

这一年中,朝中的监察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都察院的御史不再有风闻奏事的权力,少了攻击政敌而又不负责任的手段,却走上了监督文官,亲近百姓的路子。</p>

因为左都御史曹于汴的力挽狂澜,使得都察院的臭名得以去掉,不但在各衙门受到好评,而且在京师百姓中也被称赞不已。</p>

锦衣卫虽然权限缩小,只监察军队了,但却又多开辟了一条路,就是锦衣卫政委。在能预期的将来,锦衣卫政委将牢牢地把控军队系统,权力比起以往,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得到了实质性的加强。</p>

而东厂也有不少收获,虽说内部多了个无影无踪的廉政公署,却能在法理上压了一直以来作为竞争对手的锦衣卫一头,成为皇上最高爪牙的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