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大明版人才培养计划(第1/3页)
作品:《回到明朝当暴君》治理个国家真困难,要是能像玩游戏那么简单就好了——建造基地然后发展势力,接着爆兵,最后A过去一波流,齐活。</p>
但是实际上,治理一个国家远不像玩游戏那样简单,反而真的如同《道德经》里面说的那样儿,治大国,若烹小鲜。</p>
国越大,越是如此。</p>
在崇祯皇帝看来,大明就很大,不管是从人口还是面积来说,在崇祯十三年的时候放眼全世界,也只有这么一个。</p>
剩下的全是渣渣。</p>
问题是,崇祯十三年跟2003年不一样,甚至于连1903年都比不上。</p>
崇祯十三年的时候没有电报,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火车虽然被造了出来,可是行进速度比骏马奔跑的速度要差很多,撑死了也就是跟骡子的速度差不多。</p>
在这种情况下,不小心一些治理这个国家,真要是玩到四处烽烟的时候,自己也不用干别的了,成天的充当救火队员,把整个江山给彻底干翻了重新再打一遍得了。</p>
但是重打一遍是不可能的,大明的百姓不是NPC,不会死了重置一下就满血复活,死了就是死了。</p>
彻底的把江山给打翻了再重来,对于崇祯皇帝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不是?哪怕是少了一些掣肘。</p>
所以在开局的时候大杀特杀,干掉了建奴,稳定住局势之后,崇祯皇帝就选择了慢慢来。</p>
这一次针对于科举的变更就是第一步。</p>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p>
崇祯十三年最贵的是什么?同样是人才!</p>
温体仁已经老了,施凤来也老了,就连刚刚在自己面前耍无赖的房壮丽,其实也已经不再年轻。</p>
这些人就算是再能撑,再撑个十年八年的也就差不多了,就算是再撑上二十年又能如何?</p>
该退下去的终究还是要退下去,到时候还是得换一批新人上来。</p>
可是自己那少得可怜的历史知识里面,根本就没记住几个靠谱的官员能相信!</p>
尤其是大明现在的面积比以前大了太多,光是辽东和奴尔干都司这两个地方需要的地方管,就得以千或者万为单位来计算,更不要说还有其他的地盘。</p>
比如**,再小的**,那也是一个半岛的地盘,上面需要的官员同样是以千为单位,甚至于是以万为单位的。</p>
最让人头疼的地方就是科举每三年一次!而且录取的人数才区区三百人!</p>
更重要的是,录取了这三百人也不能直接安排到地方上当官去。</p>
就像是崇祯皇帝嘴上总喊着我大明什么时候缺了想当官的,但是他自己心里也清楚,培养一个合格的官员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p>
起码得在八部轮换着行走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大佬们是怎么玩的,学习合格后才会下放到地方。</p>
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些官员们到了地方之后不会被师爷和其他小吏们左右,变**形图章一样的存在。</p>
至于说地方宗族势力或者其他让人纠结的问题,那就得看各个官员们自己的手腕了——从六部合格毕业后还玩不过地方势力,死了也是活该!</p>
但是不管怎么说,反正缺人的问题就一直这么存在着,而且短时间内并不是太好解决——想当官的不缺,缺的是合格的官。</p>
要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崇祯皇帝何至于从崇祯元年到十三年的时间里加了五六次的恩科?</p>
仔细想了半天之后,崇祯皇帝最终下了一个艰难的决定。</p>
在社学中增加算学科目,并且增大乡试、县试、殿试中算学的题目比例——好歹也得从零提升到百分之十左右。</p>
如果不是担心大明的这些个读书人掉链子太严重,崇祯皇帝甚至于想要增加格物科的题目进去,到最后实现进士科与明算、格物科三科合一。</p>
听完崇祯皇帝的想法之后,孟绍虞就是一阵蛋疼。</p>
如果不增加算学比例,崇祯皇帝把三年科举改成两年,就妥妥的是自己的政绩,增加了算学的比例,自己少不得要被人骂。</p>
左右是两面不讨好。</p>
斟酌了半晌之后,孟绍虞才开口道:“陛下,若是现在增加了算学的比例,那崇祯十三年的春闱和秋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