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大势已去(第2/3页)

作品:《乱清

班顿威尔战役是东线的南军对北上的北军最后一次有意义的阻击,之后,邦联最后一块地盘——弗吉尼亚的大门彻底地向关卓凡、谢尔曼打开了。</p>

彼得斯堡的对峙也开始发生实质性的变化。</p>

罗伯特.李属下的北弗吉尼亚军团,逃兵的情形发展到了惊人的程度。</p>

从佐治亚、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寄来的家信,毒蛇般噬咬着士兵们的心。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士兵开小差,最过分的一次是一个旅一起逃跑。</p>

北军对此大加赞赏,甚至玩了这么一个损招:出资购买南军逃兵的枪支。</p>

逃兵抓到会被处死。南军的指挥官杀红了眼,有一次派了一支二十四人的行刑队,把一个开小差的倒霉鬼轰成了碎片。</p>

但这些吓不住逃兵们,他们大多数安全回到了家乡,有的还得到了当地**的保护。</p>

北弗吉尼亚军团减员已近一半。</p>

而罗伯特.李没有兵源补充。</p>

征兵的年龄提高到五十岁,还是无人应征,邦联的警察开始当街抓壮丁,而邦联的公民们毫不犹豫地予以武力还击。</p>

本来还是有一处兵源的:战俘。</p>

南北双方对于战俘的习惯做法,是签署了不再参战的承诺后就地释放,或者换俘。战俘营里的战俘其实并不算多,因为都不想浪费宝贵的粮食养活这些人。</p>

释俘有的回家,有的回到原部队继续服役,无论如何,总算一处兵源。</p>

但格兰特宣布:以后不释俘了。</p>

于是双方的战俘营人满为患,北军俘虏在南军战俘营的遭遇尤其悲惨,因为南军自己都喂不饱,哪有余粮喂饱战俘?</p>

但格兰特顾不得了。</p>

于是南军这最后一处兵源也断绝了。</p>

李要求,将奴隶武装起来保卫邦联。</p>

好讽刺啊。</p>

邦联议会经过热烈的辩论,终于通过授权,组建黑人部队。</p>

里士满《观察家》报指出,这和“应不应该、有没有需要组建黑人部队无关”,只是“国家不会拒绝李将军可能提出的任何要求罢了”。</p>

有用吗?用脚趾头也能想得出来。</p>

可这是“国家”唯一能给罗伯特.李的东西了。</p>

没有兵源,也没有补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