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新年第一课(第3/3页)

作品:《乱清

听他竹筒倒豆子般,理路清楚,叙事明快,有些道理连慈禧都觉得“茅塞顿开”,耳目一新。</p>

小皇帝这“背书”的“水准”,更是前所未有!</p>

两宫又惊又喜。而且,小皇帝心心念念,已在挂着明天的功课,如此“上进”,也是头一遭。</p>

两宫膳后议论,慈安感叹:“皇帝好像变了一个人!这个关卓凡,会变戏法吗?”</p>

慈禧心中得意,想到那班外官,啰啰嗦嗦,心说看你们还怎样说嘴?</p>

确实不太好说嘴了。</p>

先从倭仁这儿,对关卓凡的印象,就大有改观。</p>

李广的事例,听在倭仁耳朵里,认为关卓凡以此对皇帝“橘谏”:广心胸,守制度。</p>

他对徐桐叹道:“‘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君之行虽过,而民尤以为法’,天子行止,稍有逾矩,臣民即惶惑无以法则。关贝子以李广做譬喻,皇上年纪小,更容易听得进去,算是苦心孤诣了!“</p>

这个调调,和倭老先生板起脸来给皇帝说的种种大道理,异曲同工嘛。</p>

还有,不论是蒙旗的倭仁,汉旗的徐桐,还是汉人翁同龢,都有一个概念:旗人亲贵“不读书”,“不读史”。可关卓凡显然不但“读”,读得还很透彻,深入而能浅出,某些见解,连倭、徐、翁几个,也未必就能生发得出来。</p>

此人年少而立奇功、得大名、享厚爵,实非幸致!</p>

“总司弘德殿稽查”的醇王,当了大半年的“旁听生”,今天是第一次把“功课”听了进去。他生性好武,李广的事情很对他的脾胃。之前,他一直以为李广“数奇”,运气不好,没想到这位名动于后世的“飞将军”,竟是个“没本事”的?</p>

下了学,醇王还发了半天的愣。</p>

其实,李广的“没本事”,还不止于此。他的部队,战役准备、后勤保障,也是一塌糊涂。不过,一堂课要有一堂课的重点,贪多嚼不烂。关卓凡想着,其他的“点”,也要用得其所,现在先放一放,以后再说。</p>

从弘德殿出来,关卓凡长出了一口气。这新年第一课,应该是过关了。</p>

事实上,关卓凡这个皇帝学生,不是一个好相与的的角色。</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