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于公于私,大有好处(第2/3页)

作品:《乱清

更重要的是,贝勒到王爵,本来是道大坎儿,绝大多数的贝勒,一辈子也跨不过这道坎儿。但关卓凡因为有了“郡王待遇”的底子,以后不需要再挣什么大的功勋,只是“勤劳王事”四字,就够他再上层楼了。或者,他自个娶公主的时候,上头“加恩”,亦可由贝勒而郡王,轻轻松松迈过这个大坎儿。</p>

“恩封”两个襁褓之中的婴儿,有恩有义,有理有情,有度有节,慈禧的手腕也相当之漂亮。</p>

在**上,御姐是愈来愈成熟了呀。</p>

不过,太熟了就不是很好了。</p>

还好,御姐还没熟到那个程度。</p>

一系列的“加恩”、“温谕”,尽心竭力,唯恐不周,隐隐约约透出这么层意思:之前,两人因吕氏生出了嫌隙;现在,御姐正着急弥补这道裂缝。</p>

犹如男女交往,吵了嘴,赌气“冷战”,首先沉不住气的那一方,似乎总要吃点小亏。</p>

呃,不是“犹如”,关贝勒和圣母皇太后,确实也算“男女交往”。</p>

至于“请太后阅兵”,并非因为封了这个、封了那个,就“报之以琼瑶”。这件事,关卓凡在去日本之前,就开始筹划了。</p>

请太后走这一趟,于公于私,都是大有好处的。</p>

关卓凡要利用“太后阅兵”,达到以下几个目的。</p>

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最高统治者不能再玩什么“垂拱而治”了,即便是君主制国家,皇帝和国王也必须走出深宫,直接面对国民和世界。中国的皇帝和贵族集团、文官集团,玩了几千年的“中枢—地方”分治模式必须彻底打破。不然,中国就不算真正的中央集权国家,工业化就不可能在中华大地获得真正的成功。</p>

这个改变,包括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制度——都要改,都要变。这一切,自“太后阅兵”始。</p>

走出深宫,直接接触工业化的成果和象征——一支基本近代化了的军队和全世界最先进、最庞大的铁甲舰,慈禧的眼界会大大扩展,观念会朝着关卓凡希望的方向改变、靠拢,在接下来的改革和建设中,会给予他更多、更坚定的支持。</p>

副作用当然也是有的,还会很明显:御姐本来就聪明,眼界愈宽,见识愈广,就愈不易影响和控制。</p>

食得咸鱼抵得渴,关卓凡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再说,他也准备了针对这个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