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老成谋国(第3/3页)
作品:《乱清》因此,他奏请朝廷,在安化县的建制内,增设县丞一名,名“董志县丞”,并定位“繁要之缺”,专门负责管理董志原。</p>
同时,请在董志原增设乡学训导一名,并将安化县原设学额十五名增至十八名,新增的三名,明文规定,归董志原所有,“俾资教化”。</p>
第五,禁**,倡棉桑。</p>
关陇一带土地贫瘠,为补生计,民众素有种植**的陋习。而既种**,就不会不吸食**。种植**、吸食**,既是关陇贫困之因,又是致衰、致乱之源。</p>
左宗棠到了西北后不久,写信给关卓凡,痛陈**之害,“长毛、捻、回之劫,皆此毒酿成”,说一俟回乱靖定,他便要厉禁**。</p>
关卓凡回信说:“关陇治法,必以禁断**为第一要义。季翁谋国老成,洞悉根窍,弟感叹赞服!唯有刍荛之见,陈于君子之前:**源于**,欲禁断**,必禁种**。欲禁种**,必先思一种可夺其利,然后民知非种**始能得利者。”</p>
这个“可夺其利”的,就是棉、桑。</p>
关卓凡说,“劝种草棉、蚕桑,以其一年之计,胜于**,民则因其而明取舍矣!若用峻法求速效,季翁军务倥偬,难免左右失机,以致滞碍不行。弟愚区区,季翁高明,当能鉴及!”</p>
关卓凡的建议,左宗棠几乎全部接受下来。只是桑蚕一项,虽然陇东自古就有养蚕的记录,但几千年水土变迁,已经不大找得到适合喂蚕的树种,新植的话,又缓不济急,就先放了下来,主力推广种棉。</p>
折子上面,另有办赈、凿井、植树,等等。</p>
洋洋洒洒数千言,关卓凡看完了,心中不由赞叹:左季高能打仗、通经济、知权变,体民瘼,果真是胸中大有丘壑的人物!</p>
左宗棠的这些条陈,招抚流亡、屯垦、禁种**、倡棉、办赈等事体,他自己就可以做主,但是,遴选官吏和增设县丞两项,却是要先请朝廷允准的。</p>
左宗棠作为统兵大帅,收复失地之后,有权利自行委派州县官,事后向朝廷补个手续就是了,朝廷没有不准的。不过,这一次,左宗棠有特殊的要求——“破除文法,遴访甘肃人员,署理庆阳府州县各篆”。</p>
本地人不做本地官,这是基本的规矩。左宗棠这个要求,算是破例,所以,他必须事先申请。</p>
左宗棠的理由是,当地空缺的州县官太多,他夹袋中没那么多候选人——手下各级将领都得留着打仗。</p>
如果由户部一一从外地选调,一来缓不济急,二来,西北贫瘠,许多人未必愿意过来,愿意过来的,大都是刁恶无行之人——这种人,肯冒险,能吃苦,但做官的唯一目的,就是刮地皮,把他们放到大乱过后的甘肃,绝对是重新激起民变的不二人选。</p>
所以,左宗棠要求“破除文法”,特事特办。再说,本地人做本地官,也有熟悉情况、上手快的好处。</p>
至于增设县丞,原先体例所无,是一定要先请旨的。</p>
这也是慈安为什么会把这个折子发过来——左一个破例,右一个破例,事儿太大了,她自己决定不了。</p>
慈禧见关卓凡看完了折子,问道:“左宗棠的这个折子,你怎么看?”</p>
关卓凡说道:“回太后,左宗棠老成谋国,所奏皆为正办。事有经,亦有权,左某所请之以本地人署理州县,不为逾格;增设‘董志县丞’,更是深谋远虑,请太后嘉納。”</p>
慈禧点点头,说道:“行,就照你说的办。”</p>
“左宗棠这个折子,虽然不直接涉及军事,但西北路途遥远,准奏的廷寄,臣请以‘六百里加紧’驿递,一为节省时光,二来,也可示朝廷鼎力支持之意。”</p>
“好,都依你。”</p>
关卓凡说道:“谢太后。”</p>
顿了一顿,又说道:“臣有一个想头,自觉于西北之长治久安,颇为紧要,要奏知太后。”</p>
*</p>
(嘿嘿,三千六百字,不晓得算不算“大章”?)</p>
*(小说《乱清》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