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烈火烹油(第3/3页)
作品:《乱清》美国请轩军“助剿”,驻华公使蒲安臣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递的那份《请准华尔等募义勇赴美平乱贴》,就是一份“禀帖”。那一次,是美国有求于中国,在文书的格式、词句上,不能不屈己从人。</p>
这种字眼上的较劲,源于陈旧的“天朝”体制和观念,对正常的外事往来,造成了相当负面的影响。如果不改,中国就无法和“文明国家”展开真正的正常交往,近现代化神**,也就不必提了。</p>
借“美利坚访华代表团”的东风,朝廷终于以明发上谕的形式,正式宣告:从今以后,对泰西各国行文,“彼此平行”,一律都用“照会”。</p>
外交文书,“彼此平行”,各用“照会”之说,其实在辛酉之后,便已既成事实——不然你的文书,人家根本不接。这道上谕,只是对于这个事实予以了官式的承认。不过,各国驻华公使馆,依然对此一致表示欢迎。</p>
“照会”分“正式照会”和“普通照会”,“美利坚访华代表团”发出的“照会”,是这道上谕发布后,中国**收到的第一份“正式照会”。</p>
*</p>
*</p>
门房来报:“英吉利国公使阿礼国爵士求见。”</p>
关卓凡接过帖子,见上面端端正正写着具名“教愚弟阿礼国顿首”——是汉字,还是毛笔写的。</p>
不由一笑:“他也学会这一套了。不晓得若讲起‘礼仪’,合不合他驻华公使的身份?”</p>
掏出怀表来看了看,刚交申初,点了点头,说道:“他倒是准时——请阿礼国爵士书房见面。”</p>
外国公使和中国官员谈公事,正常情况下,地点不是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是在顾问委员会,拜访私宅,是很少见的情形。</p>
这意味着,这一回,阿礼国要和关卓凡谈的事情,第一,十分紧要;第二,不宜入第三者之耳。</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