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红顶商人(第2/3页)
作品:《乱清》“嗯,生丝‘销洋庄’的生意,雪岩也做得很大了吧?”</p>
“销洋庄”,即出口。</p>
话头怎么转到这上面了?</p>
扈晴晴想了一想,说道:“是。胡观察本来就做生丝‘销洋庄’的生意,不过——”</p>
说到这儿,不由抿嘴一笑:“都是王爷闹的——我也‘不过’了。”</p>
“王爷晓得的,‘销洋庄’是非常压钱的一门生意,原来,胡观察的本钱有限,不能不联合杭州、湖州的几个大丝商,共同进退——他还不占大股。”</p>
“可是,现在的局面,完全翻转了过来!胡观察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银子的出入,其余丝商都要唯他马首是瞻了!”</p>
“嗯,江浙丝商之中,雪岩确实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领袖了。”</p>
“多少人都在疑惑,‘胡财神’发迹得也未免太快了!胡某人想来也不能屙金尿银,他那么多的钱庄、典当、丝庄……本钱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所以……他怎么可能对王爷有二心呢?”</p>
扈晴晴这段话,委婉地点明了胡雪岩发迹的本金来源。</p>
这第一个来源,是左宗棠西征的军费。</p>
西北军兴,不同内地,饷事不可不继。</p>
内地用兵,一旦缺饷,总有时间、渠道,周转腾挪。又或者银子虽然暂时到不了手,粮食能够筹到一些,士兵的肚子不至挨饿。只要断饷的日子不长,不致于造成什么太大的麻烦。</p>
用兵陕甘,一旦断饷,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就算内地筹足了欠饷,递解过去,也得一两个月的时间。若就近筹饷,除了一个贫瘠的山西,根本无所依恃。冰天雪地之中,将士们饥肠辘辘,如何挨得?万一因此而生溃变,怎么了得?</p>
所以,不能像在内地那样,时间上以“月”为单位,由各省每月向西征大军解饷。不然一不小心,吃了上顿没下顿,可就耽误大事了。</p>
所以,左宗棠西征,必须一次性带够一年、至少是半年的饷。</p>
“开拔费”,粮饷,马匹,军火,屯田用的种子、农具,林林总总加在一起,第一年就要三百五十万两。</p>
就算半年,也是一百七十五万两——这笔钱,从哪里来?</p>
西征大军的军饷,说到底还是各省各领一个数字,拼在一起,凑够一个大数。但你不能要求人家一次性拿出一年的数字来——各省自己的日子还过不过了?</p>
户部也没有这笔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