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7章钱,钱,钱(第2/3页)

作品:《乱清

至于新疆,绝大部分地盘,眼下都不在自己的手上,至少得等到打下乌鲁木齐,进而攻取喀喇沙尔,将北疆最膏腴的那部分拿到手了,才谈得上“因粮于当地”。</p>

所以,赵充国的法子,暂时是行不通的,还是得老老实实从外地采买,然后一斤一斤、一里一里运到前线。</p>

关卓凡和左宗棠一起,规划了两条采买、转运军粮的路线。</p>

第一条,东起归化、包头,西至射台、大巴一带的蒙地,粮食产量较为充足,在此采买,经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运至巴里坤,各种费用均摊计算,每百斤脚价七两五千有奇。</p>

第二条,在宁夏采买,经定远营、察罕庙、巴尚图素庙,与第一条路线中的归化、包头来的运输队会和于巴里坤,每百斤脚价需银八两有奇。</p>

计算下来,只靠这两条路线,军粮还有相当缺口,左宗棠在地图上比来比去,比出了第三条路线来:</p>

在凉州采买,经甘州、肃州,出嘉峪关,过玉门、安西至哈密、古城。</p>

可是,这条路线,全长七千余里,细细计算下来,每百斤竟然要脚价十五两有奇,较之前两条路线,足足要多花一倍的钱,左宗棠不由大费踌躇。</p>

正在彷徨无计,关卓凡的建议来了:虽暂不能“因粮于当地”,却未必不能“因粮于敌”?</p>

啊?因粮于敌?</p>

“因粮于敌”,这是一个比较委婉的说法,其实就是大规模抢掠的意思。</p>

不过,轩亲王当然不是这个意思。</p>

关卓凡的建议是:向俄国商人买粮。</p>

俄国人是阿古柏最重要的支持者,算是俺们的半个敌人,此所谓“因粮于敌”也。</p>

这个建议,乍听上去,似乎匪夷所思,可认真想一想,真是有何不可?</p>

这个时代,根本没有什么经济制裁、贸易禁运之类的概念,再者说了,俄国人只是在背后支持阿古柏,台面上,中、俄两国的邦交,是完全正常的,别说买粮了,就是买军火,俄国人也是举双手欢迎的。</p>

费用呢?</p>

俄国商人的报价是,若一次性采购一千万斤,运至新疆昌吉,则每大包——三百三十斤,作价白银六两。</p>

**,**,这个价格,几乎还不到咱们自个儿的四分之一啊!</p>

关卓凡和左宗棠都不禁咂舌:这俄罗斯,真真是一个大粮仓啊!</p>

关卓凡更由此生出感慨:这个世界,资源分配,实在是太不均匀了,俺们中国,人这么多,可耕地却这么少,打个仗,几斤军粮,绞尽脑汁,七拼八凑,还不够数,看来,即便不为收复失土,就为了“保证粮食安全”,也得“北窥”一番才行啊。</p>

这是后话,暂时按下不表。</p>

“因粮于敌”,就这么确定了下来,当然,第一条路线、第二条路线,照行不误,你不能把自己的吃饭问题,全部拜托给“敌人”。</p>

结果,在日后新疆平乱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这样一幅奇景:俄国人一面偷偷的接济阿古柏军火,一面大肆向中国卖粮。</p>

采买的来源、运输的路线,虽然定了下来,但不等于万事大吉了,为保证军粮运输的高效率,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要解决。</p>

关于运力,左宗棠原本的计划,是“半官半民”,但关卓凡一力主张,“以民为主,以官为辅”,甚至,“尽可全数仰赖民力”,官府只负责管理和安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