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8章天下第一戒(第3/3页)

作品:《乱清

顿了顿,“哦,王爷好像提过,他要到戒台寺去看一看。”</p>

戒台寺?</p>

“王爷有没有说过,什么时候回来呀?”</p>

“这个倒是没有,不过……呃,也没有说要在西山过夜——我想,总在城门关闭之前,就该回来了吧?”</p>

你想?哼。</p>

“各位大人,这个,要不要……里面奉茶?”</p>

“不必了。”</p>

几位大军机,走开几步,围在一起,他们得赶紧确定下来:是回宫复命呢,还是也赶到西山去呢?</p>

这一次过来,是拿西征大军的檄文和给俄罗斯国的照会,请轩亲王过目,并不是传旨的钦差的身份——如果是来传旨的,就可以一路追到西山戒台寺去;或者就在轩亲王府等着,派人将轩亲王叫回来听旨。</p>

当然,之前君臣奏对的时候,也有“请旨”的说法,不过,“请旨”的事由,是将大行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尽早公诸天下,并不直接涉及轩亲王;公布大行皇帝庙、谥这件事情,自然是要通报给轩亲王,并由他来主持的,不过,通报的方式,是由军机大臣“面禀”,不是明颁懿旨,甚至连“口谕”都没有。</p>

唉,一念之差呀。</p>

现在该怎么办呢?</p>

西征大军的檄文、致俄罗斯国的照会,都属于外交上的折冲樽俎,并非军事上的排兵布阵,再紧要,也不争这半天、一天的;公布大行皇帝的庙号和谥号,更是如此,没理由说,“大行皇帝”晚个半天、一天做“穆宗毅皇帝”,就火烧了谁的眉毛了。</p>

因此,实在没有足够的理由,跟着轩亲王的**,追到西山去。</p>

郭嵩焘皱眉说道:“戒台寺……是个什么名堂?”</p>

“这个地方,”文祥说道,“我倒是去过一趟,其实该叫‘戒坛寺”才对——山门上面的匾额,就是‘戒坛寺’三字,民间以讹传讹,呼之为‘戒台寺’。“</p>

顿了一顿,“寺中的戒坛,号称‘天下第一戒坛’。——寺名即由此而来。”</p>

“‘天下第一戒坛’?”郭嵩焘说道,“口气不小啊。”</p>

文祥笑了一笑,“倒也不为虚饰。这座戒坛,高达丈许,以汉白玉砌就,雕饰繁复,极尽华美。坛身雕有一百一十三尊戒神,个个一尺多高,姿态各异,确实足以炫人眼目。”</p>

顿了一顿,“这座戒坛,与杭州昭庆寺、泉州开元寺戒坛,并称三大戒坛,三者之中,又以戒台寺居首,因此,有了这么个‘天下第一戒坛’的名号。”</p>

又顿一顿,“哦,我还记得,戒坛前面,摆着十把雕花木椅,我问主持,这是做什么的?答曰,此乃比丘受具足戒之时,‘三师七证’的座位。”</p>

最后这段话,纯属客观描述,并没有什么深意,然而曹、许、郭三人,听在耳中,莫名其妙的,神色微变。</p>

文祥发觉了同事们的异常,他也随即想到了一件事情,不由心中“咯噔”了一下。</p>

曹毓瑛沉吟说道:“我观轩邸,于儒、释、道三教——呃,不,是于释、道二教,皆……不甚以为然,怎么会对‘戒台寺’这种去处感兴趣呢?”</p>

事实上,轩亲王确实“于儒、释、道三教,皆不甚以为然”,这一层,不仅曹毓瑛,文、许、郭三人亦心知肚明,不过,想那轩邸,从来不曾“进学”,玩儿的滴溜溜转的,都是西洋的那一套,不大看得上儒教,亦无足深怪。</p>

可是,身为国家亲王、枢府领袖,是不可以公开对儒教“不以为然”的,因此,曹毓瑛及时改口,将儒教排除在轩亲王的“不以为然”之外了。</p>

至于轩亲王对儒教“不以为然”的真正的原因,四位大军机,那是打破了头也想不到的。</p>

许庚身微微压低了声音:“恭邸呆在碧云寺的时候,比凤翔胡同和鉴园还要多;现下,轩邸又往戒台寺跑,这哥俩儿……”</p>

文、曹、郭三人,相顾失色。</p>

*</p>

(不晓得四千两百字算不算“大章”?不过,还是厚着脸皮,请书友们赐票票一张!狮子稽首叩谢!)</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