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7章登基大典(第1/3页)

作品:《乱清

洪绪皇帝的登基大典,终于到来了。</p>

寅时——凌晨三点一到,相关人员、器物便开始“进场”了。</p>

首先是“法驾卤簿”。</p>

负责这一摊儿的是銮仪卫,这是一年之中,已愈来愈边缘化的銮仪卫最能刷存在感的一天,从上到下,无不精神抖擞,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来办差。</p>

打**外、金水桥内开始,便陈设“法驾卤簿”,由南而北,一直排到太和殿丹陛之上、殿檐之下,“盛陈威仪”。</p>

**外,设导象。</p>

午门外,设五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即天子乘用的五种车子。五辂之南,设宝象;宝象之南,设金鼓铙歌大乐。</p>

所谓“导象”、“宝象”,统称“仪象”——可都是真真正正的大象哦,每一只,均施锦鞯,负宝瓶——铜质、贴金,下承以莲座,木雕贴金,雕花朵、番草之属,华美异常。</p>

太和门外,设玉辇、金辇。</p>

以上只是“前戏”,“戏肉”在太和殿。</p>

太和殿门外露台正中,设九龙曲柄黄伞盖;殿檐下,设拂、炉、盒、壶、盘、瓶、椅、杌之属。</p>

三层汉白玉的丹陛上,是持方天戟、仪刀、弓矢、豹尾枪的亲军、护军,一共十班,彼此将间,达于两阶。</p>

阶下,设静鞭、仗马,列甬道东西。</p>

丹墀之上,设紫赤方盖、红黄龙扇等,东西分列。</p>

说明一下,“丹墀”是“丹陛”的一部分,指的是丹陛上两层台阶之间的平台。</p>

另有各种旗、纛、麾、幡、氅、幢、幡、伞、盖、扇,由丹陛一直排到太和门。</p>

除此之外,太和殿檐下陈中和韶乐,太和门北檐下陈丹陛大乐,南北呼应。</p>

以上是銮仪卫的差使,主办登基大典的礼部,也有自己的准备功夫要做。</p>

**城楼上,设“宣诏台”、“金凤台”——做什么用的,容后再表。</p>

午门前,设龙亭、香亭。</p>

太和殿广场的御道两边,安设铜质“品级山”,一尺来高,上以满汉两种文字注明品级,从正一品至从九品,一行十八坐,御道东西各两行,共七十二座,清楚指明参加仪式的官员该于何处就位。</p>

太和殿内,设黄袱表案和笔砚案。</p>

好了,一切就绪。</p>

*</p>

*</p>

天亮了。</p>

这是个极好的天儿,整个北京城沐浴在明澈的朝阳之中,仰望长天,碧空如洗,犹如一块硕大无朋的蓝水晶,令人目眩心怡。</p>

平日,百官进宫,走东华门,今儿个,走午门。</p>

卯正三刻——六点三刻,文武百官在午门前集中。</p>

除了朝服袍褂、翎顶辉煌之外,人人都把自己好好儿捯饬了一番,剃头的剃头,修面的修面,看上去,一个个精神焕发,彼此都觉得,较之“国丧”之时,端的判若两人啊。心中感慨,面上含笑,雍容揖让,相互致意,午门前的广场上,一片春风怡荡。</p>

辰初——七点整,赞礼官一声吆喝,百官噤声,接着,平时关闭的左、右掖门缓缓打开,在礼部司官引导之下,文武大臣自左掖门、宗室王公自右掖门,络绎进入紫禁城。</p>

一进午门,就再也没有人说话了,只听得见纷沓的脚步声和衣物摩擦的窸窣声,以及旗幡迎风招展的猎猎之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