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3章火候到了,机会来了(第3/3页)

作品:《乱清

还有,姑且不论输赢,单是战事迁延,就受不了了——新疆遥远苦寒,万里转输,军费多少倍于内地?时间一长,国家财政,必然吃不住劲儿;同时,也必然给俄罗斯之流以干涉的藉口。</p>

可是,不好明着对西征大军的战力、后勤表示怀疑——西征大军的主力,是轩军展东禄部;后勤,更是由轩亲王亲自提调,于是,只好拼命贬低新疆的战略价值,希望朝廷可以因此而三思后行。</p>

认为“这一仗难打”的人,不止于国内,国际上,对中国**收复新疆持悲观态度的,亦为数不少,其中之最“悲观”者,要数俄罗斯人。莫斯科朝野上下,普遍认为,“中国**收复新疆的那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这是俄罗斯在暗地里积极支持阿古柏的最重要的原因。</p>

谁能够想得到,不过一年时间,偌大一个新疆,就干净利落的拿了下来了呢?</p>

国内,原本的疑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倒的歌功颂德;国际上,对中国**和中国军队的“再认识”正在发酵——这个,暂且容后再表。</p>

总之,轩亲王的声望,如日中天。</p>

以上谓之“火候”。</p>

机会呢?</p>

自然是指黄翼升、张平安勾连李世忠余孽,有不逞之图。</p>

虽然,关卓凡对曾国藩说,“‘四大金刚’供出来张平安的名字后,我就打电报给赵竹生,这个案子,到此为止,不要再查下去了”,但事实上,这个案子,台面上由两淮盐政衙门出面,实际上却是军调处主办的,说是“不要再查下去了”,可是,该掌握的证据,一样没少,什么也没耽误,唯一的区别,不过在于这些证据,拿出来还是不拿出来?以及什么时候拿出来?</p>

一句话,“引而不发”罢了。</p>

这一层,曾国藩自己,未必就不是心知肚明的。</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