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7章我亦不必再内疚神明了(第2/3页)
作品:《乱清》他点了点头,说道:“说起你们的父亲,其实也算是一个人才,也是替朝廷出过力的,只是性格、脾气太坏了些——你们要学他的本事,不要学他的脾性,明白吗?”</p>
从轩亲王口中,说出肃顺“其实也算是一个人才,也是替朝廷出过力的”,出乎在场每一个人的意外——包括郭嵩焘。</p>
征善难以自抑,滴下泪来,声音也哽咽了,“是!我和弟弟,谨遵……王爷的教诲。”</p>
“也不要总想着自己是‘罪属’——”关卓凡说道,“一码归一码!只要把书读好了,把脾性磨砺好了,将来,一样有为国家出力的时候——明白吗?”</p>
“是……是!”</p>
征善已经泣不成声了。</p>
旺察氏母子出去之后,郭嵩焘站起身来,对着关卓凡,不声不响,一揖到地。</p>
关卓凡含笑说道:“筠仙,这是什么意思啊?”</p>
郭嵩焘直起身子,叹了口气,说道:“王爷识穷天下,洞鉴人心,我的微意,自然皆在洞彻之中——如此安排,旺察氏母子,固然感激涕零,我亦不必再内疚神明了!所以,我要好好儿的谢一谢王爷!”</p>
关卓凡收起笑容,说道:“你也是难!有的话,我说得,你说不得;有的事,我做得,你做不得——如此而已罢了。”</p>
之前,郭嵩焘对旺察氏的请求,装聋作哑,确实是内疚神明的。</p>
这不仅仅因为,若严格按照章程办事,肃顺的遗属,确实是有获得奉恩基金照应的资格的,郭嵩焘的装聋作哑,有“不作为”之嫌;更加因为,肃顺于他郭筠仙,实在是有知遇之恩的。</p>
咸丰六年,郭嵩焘入京,进翰林院任编修。肃顺久闻其名,一夕长谈之后,大为激赏,次日便向文宗力荐。</p>
由于肃顺不遗余力的推举,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文宗数度接见郭嵩焘;不久,便有旨意,命郭嵩焘入直南书房,并当面温谕,“南斋司笔墨事却无多,然所以命汝入南斋,却不在办笔墨,多读有用书,勉力为有用人,他日仍当出办军务。”——这是不拘资格、准备大用的征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