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皇帝的妥协(第2/3页)
作品:《北洋新军阀》一句话差不点没把崇祯皇帝气断了气儿,脸上的肌肉就像是要咬人的狼那样颤抖着,足足几个重呼吸,他这才把视线落在了魏藻德身上,目光更加阴沉的问道。</p>
“魏先生呢?”</p>
“臣附议!”</p>
魏藻德更干脆,他又没比陈演傻到哪儿去。</p>
“陛下!此驱狼吞虎,既节省了粮饷开支,又趁机消耗了毛逆与东掳实力,一举两得!朝廷付出的不过是个虚名而已,况且这仅仅是权宜之计,等待袁督师与左平贼大军东进北上,合围闯贼之后,陛下大可调兵辽东,再把祖宗江山收归大明!”</p>
没等崇祯开口,已经打定主意向毛珏示好的李健泰是更加积极的支持起来,急促说的犹如连珠炮那样,出头都被王国维抢了,他要是再没点表现,又拿什么让毛珏承情?</p>
内阁五个人,三个人意见都统一了,剩余两个则干脆已经七老八十,耳聋昏聩跟着凑数了,可能连争吵的内容都没听清,两个老掉牙也是跟着点起了脑瓜子。</p>
“臣附议啊皇上!”</p>
阁臣都站在了兵部尚书的背后,给整个朝局都带来了巨大的逆转,除了倪元璐几个死硬牌,绝大部分墙头草无不是跟着纷纷磕头下地。</p>
“臣附议!”</p>
“陛下,请封毛督师为辽王,以解辽东之围!”</p>
“陛下,唐太宗尚且受过渭水之耻,大丈夫能屈能伸啊!”</p>
虽然是跪着,可是满朝文武一起磕头,那压力亦是铺天盖地的如果是平常一些别的事,甚至与清庭议和这样的大事儿,崇祯都能在如此浪潮下畏缩,屈从于朝臣,可事关面子的大事儿,崇祯却是显露出了一反常态的固执来。</p>
“此事容后再议!今日朕乏了,退朝!”</p>
满是愤恨,登基十六年以来,第一次崇祯皇帝扔下了满朝文武,转身逃朝了,看着皇帝的背影,甚至就连王承恩都是看的发呆了一会,这才如梦初醒那样叫嚷出来。</p>
“退朝!!!”</p>
…………</p>
后世网络上的一句鸡汤,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用在如今,是恰到好处。</p>
山海关那儿还有几万八旗大军逼着,回了各自衙门,六部六科,大小官员们是立马发挥了他们的专长,写折子!雪花片子一般的劝说奏折立马是把司礼监给堆满了,把那些用兵,救灾的奏折都给压到了底下,国家政权再一次因为这次**争端而停滞。</p>
李健泰还专门跑到了反对派倪元璐的府上,把眼前局势往他眼皮子底下一摆,倪元璐还算得上是个忠臣,事关江山社稷,他也不敢死咬着旧礼不放,只能保持沉默中立,朝中,少了东林一系的支持皇帝更加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p>
这局势,干脆压的崇祯帝第二天,第三天都没有再上朝,可是第四天,他也是扛不住压力,虽然被逼封王是个历史污点,可真要逆着群臣,导致山海关被攻破,照样也是个没有责任可以推脱的污点,而且时局还就此败坏,一发不可收拾。</p>
可就算如此,崇祯帝还是没有轻易就范,他是使出了做后一招。</p>
崇祯十六年七月初二,自进京之后就跟蹲大牢一样被软禁在镇北侯府的前东江提督毛文龙,被招入宫中了。</p>
还是被人称鬼门关的平台召见。</p>
几个小太监引路下,毛文龙是头戴朝冠,身上穿的还是提督时候的从二品紫色官服,他这也够寒掺了,一般伯爵位勋贵家中都有皇帝赐予的蟒袍,他就没有,可见崇祯对东江的嫉恨,连件仪式性的衣服都不愿意给予。</p>
不过今个,他这待遇是一朝被搬回来了,咯吱一声,平台暖阁的大门由皇帝身边的红人,大太监王承恩亲自打开,满是笑容的在前面恭请道:“哎呦呦,毛侯爷,皇上已经在里头等候多时了!请跟咱家来!”</p>
“多谢公公!”</p>
可没有毛珏那般桀骜不驯,在京师这也有五个年头了,老爷子这修身养性的功夫明显是好了不少,谦虚的堆笑中绕过屏风,他是五体投地扑腾一下子跪拜在了地上。</p>
“臣毛文龙,叩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p>
“免礼平身!”</p>
难得崇祯皇帝也是一副好颜面,满是堆笑的回过身,还对着身边小宦官急促的吩咐着。</p>
“来人,为毛侯爷赐座!”</p>
汉唐时候,大臣与皇帝坐而论道,到了宋朝,皇权加强,大臣就只有站着的份儿了,到了元明清,大臣地位愈发的底下,自洪武皇帝开国,大臣就只有跪着奏事的份儿,以至于多年老臣,每天上朝必备的东西就就是一副好的护膝,能在平台与皇帝坐着论道,那也是莫大的恩宠,只有少数亲信大臣才可以得到的殊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