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即将出发(第2/3页)

作品:《大宋:开局忽悠千古第一才女

一首雁丘词将他推到了极高的地位。</p>

就连苏宓也有所耳闻,她还拿此事来教育杨易,说别人跟你一般姓名,已经名传天下,你要努力云云。</p>

杨易只得苦笑,在嫂子眼里自己恐怕还是一个为求学而努力的书生。</p>

他也不想解释,名声这种东西对他来说没什么实际的意义,只有那些清流名士才会为了名做出种种不可思议之举。</p>

离解试还有几天,他干脆不出去了,拿着这段时间买的书开始看起来,这段时间光是买书都花了好几十两,各种注解、小录贵的让他肝疼,倒是平时省吃俭用的嫂子这次倒是毫不心疼,给了他许多钱。</p>

.....</p>

几日后,苏宓将杨易的行礼收拾好,竹筐里塞了干粮,大多是烙饼,火腿,方肉之类,还有许多肉干,这都是苏宓专门给他弄好的。</p>

解试要三天不仅是体力活,也是对精神意志的考验,若是吃不好,恐怕也没什么精神考试。</p>

宋朝自英宗起,改为三年一次科举,主要是考虑到交通不便,解试一般在秋天进行,所以又称“秋闱”;省试在第2年的春天举行,所以又称“春闱”;</p>

省试后跟着就是殿试,殿试相当于皇帝面试,不用耽搁那么久时间,殿试完就公布榜单,即东华门外唱名。</p>

古代的交通极不发达,没有高铁和航线,没有热动力,只能靠脚力和马力,所以赶考也是一大难题。</p>

就如拿苏轼举例,他出生在眉州(今四川眉山),苏轼要参加一次科考的话,他得从第1年的秋天就参加解试,然后在第2年春天从眉州出发到汴京参加省试,途中要走1个多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