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春意迟-5(第2/3页)

作品:《柒零后生活志之春意迟

周翰林知道,何志彬是个人才,如果不是因为感情问题,说不定现在已经是赖雨晴的座上宾了。他更加知道,赖雨晴是个惜才之人,和蒋少卿一样,从不会错过任何一位有才华的人,这种介绍也只是举手之劳。

“何志彬,你好!我是赖雨晴,三哥的合伙人。”

“赖总好!早就听闻大名,今日蒙面,实属有幸!”

“何先生,我听晓娜介绍过你,也看过你的文章,观点很独特,对新闻的理解也特别,只是可惜,你的根在上海,对于香港兴趣似乎没有那么浓烈。”

向赖雨晴推荐的事情,陈晓娜并没有直接跟何志彬讲,而是通过卢佩姗的口传达过去。

赖雨晴讲得没错,何志彬的根在上海,那里有他的青春与爱情,是一块无法割舍的土地。

何志彬也关注过《亚太财经周刊》,仔细分析过时屿朗的办刊风格与行文特点,从字里行间早就对这个人佩服的五体投地,特别是时屿朗在做“狗仔”的那段经历,这是自己所不能放下理想去做的事情。一个“狗仔”能迅速清空过往,快速切换至财经记者,只能说明这个人的新闻功底很深,是自己应该学习的榜样。

“赖总谬赞了!和时先生相比,我还是显得稚嫩了许多。”

何志彬边说边将目光投向站在赖雨晴旁边的时屿朗。

“谢谢何先生的夸赞,我就不推辞,就当是初次见面你送给我的礼物了。在这之前,赖总和蒋总一直提起你,都觉得你是一位难得的新闻人才,我也拜读过你的作品,确实,观点犀利有深度,说起来,我们的行文风格还是有几分相像,不知道将来是不是有机会,在新闻事件上来一次交锋与交流。”

“我对时先生的文章也是记忆深刻,也十分期待将来能有这么一次交锋,相信会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两位都是新闻界的青年才俊,只是大家所处的环境不同,视角上应该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真有那么一次新闻上的交锋,相信一定十分精彩。看来,我和蒋总都没看错人,两位果然都是新闻奇才,将来也必将都有一番作为。”

赖雨晴很满意这两人的交流结果,有时候才俊之间的交流暗藏汹涌,却也免不了惺惺相惜,她在想着,两人的交锋或许不用等太久,即将到来的千禧年或许就是一次不错的机会。

时屿朗曾向她提起过,在千禧年要与内地财经媒体来一次互动,甚至是观点上的碰撞,内地媒体时屿朗已经选好了,《浦江经济报》就在其中,而且是被时屿朗作为重点对象圈点。

之所以把《浦江经济报》列为内地的媒体重点,是因为时屿朗收到一个消息,《浦江经济报》计划在千禧年推出自己的子刊《东方财经周刊》,这也是内地第一份官方财经类周刊,时屿朗有一种预感,这将是《亚太财经周刊》北上发展的最大劲敌。

还有一种趋势,是时屿朗与赖雨晴共同预测到的。

随着香港的回归以及年底即将到来的澳门回归,中国的国力将会变得越来越强,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将会步入高速发展时期,这个才是财经媒体发展的本源。

从地域优势上看,即将诞生的《东方财经周刊》胜于《亚太财经周刊》,毕竟“东方财经”更加官方,所能掌握的资讯也会比“亚太财经”快。不过,有竞争也未必全是坏事,反过来想,也是对“亚太财经”发展的一种促进。

时屿朗还得到一个消息,《东方财经周刊》将引用国外媒体机制,以企业的性质出现,汤小米将出任第一任总经理,主要负责媒体的运营,而何志彬、楚如白则会以周刊首席记者的身份加入,这让时屿朗既充满期待,又略显紧张。

紧张的原因只有一个,按赖雨晴的要求,《亚太财经周刊》将在千禧年进入内地发行,内地的运营总部已经在深圳建立,这也算是内地新闻机构改革的一种成果。正是因为这样,时屿朗才有一种棋逢对手的感觉。

何志彬见到时屿朗也有一种相同的感觉,只是时屿朗有一点不知,何志彬正在为学业和事业之间的选择而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