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黑马与伯乐(第2/3页)

作品:《状元郎

“虽然欠缺火候,但基本没什么错。”张先生闷声说完,审视着苏录道:“你之前是不是看过这道题?”

“回先生,先生给的那本《论学绳尺》,是学生初次接触此类文章。”苏录答道:“昨天,是第一次按照先生所授方法破题。”

“哦?”张先生满面狐疑,他叫苏录来,自然也是不相信,少年能一夜之间学会破题。

但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君子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不凭空臆想别人不诚信。

作为一名严于律己的儒者,张先生也不会无端质疑苏录,何况还有前车之鉴,便又口出一题,令其现场暗破之。

“规矩,方圆之至也。”

苏录思索片刻,缓缓对道:“日用有当行之理,而后物各遂其本然之则。”

前一句出自《中庸章句》,‘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意指规矩。后一句出自《孟子集注》,‘物各有其本然之则’,暗指‘方圆之至’,

整句未直白提‘规矩’、‘方圆’,却以朱注的‘当行之理’、‘本然之则’为依托,含蓄点出‘规矩成就方圆’的逻辑,精确贴合暗破要求。

“破得好,虽说不出彩,但没毛病。”这下张先生再无怀疑了,不禁赞道:“不敢相信,你才刚学了一天破题。”

“现在算两天了。”苏录严谨道。

“哈哈哈!”张先生放声大笑,刮目相看道:“莫非你生来就是为做八股文的?”

“先生谬赞了,学生其实连学了一点皮毛都不算。”苏录道:“不过是先生教得清楚,学生方学得明白罢了。”

“哈哈,老夫的制艺课,还算马马虎虎吧。”张先生闻之大悦,又好奇问道:

“你说说你是怎么破题的?”

以他多年的教学经验,要让一个完全没接触过制艺的学生理解暗破,就得耗费许多时日。还得再花更长的功夫,才能令其熟练运用破题。

时间因人而异,短则半月,长则月余,但这少年只用了一两天……简直是闻所未闻。

除了天才,他想不到别的称谓了。

“先生教导说,破题要破得好,‘认题’是基础。”苏录便如实道:

“学生便先确定题目出处,对照朱注明确要表达的核心义理。再以此为锚,从四书和朱注中筛选,找到可以形成内在呼应的经义。”

“最后规避骂题,通过语义映射,让题旨间接呈现为两句,就对此题完成了暗破。”

“嘶…”这话说得条理清晰,简洁易懂。张先生却有拨云见日之感,这种透彻的思路,不就是他一直寻找的东西吗?

有道是‘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从教以来,张先生时常苦恼于,自己明明讲得明明白白,却始终没法让学生学得清清楚楚。最终能学成什么样,全靠其个人悟性……

听了苏录思考的过程,他才意识到,那是因为自己还是太粗了。他自己都没整理过,那些思考的步骤……

当然这也不怪张先生,其实太平书院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领先了。只是欠缺科学系统的教学论罢了。

张先生万没想到,自己会被一个刚来两天的学生点拨了。竟站起来朝苏录拱手道:“多谢指点。”

“先生这是作甚?”苏录赶忙侧身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