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明修栈道藏杀机,暗度陈仓计中计!(第2/3页)

作品:《重生1976,从送来知青媳妇开始!

他已经想好了,到时候,一纸调令,以“管理不善,浪费国家资源”为由,将叶凡调去某个清水衙门养老。

再让王建功和张涛顺理成章地接管整个中心,把这个能下金蛋的鸡,彻底变成高家的私产。

然而,他们谁都不知道。

当夜幕降临,整个研究所都陷入沉寂之后。

在园区最深处,一栋由柳如雪亲自设计,从外面看只是一个普通仓库,内部却别有洞天的秘密实验楼里,灯火通明。

这栋楼的供电,走的是独立的地下电缆。

墙壁,用的是加厚的隔音材料。窗户,是单向透视的特种玻璃。

这里,才是“华夏创世纪”真正的心脏。

此刻,孙卫东、林涛,还有几个最核心的技术骨干,正围着一台刚刚由德国专家和他们联手组装起来的,散发着金属冷光的精密仪器。

“曝光时间,05秒。能量强度,百分之七十。开始!”

叶凡站在控制台前,冷静地下达了指令。

孙卫东深吸一口气,按下了红色的启动按钮。

仪器发出一阵轻微的蜂鸣声,一道幽蓝色的光束,瞬间亮起,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透镜和掩膜版,精准地投射在一块只有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死死地盯着显示器上的数据变化。

他们在做的,是光刻。

是那个后世卡住了整个中国脖子,被誉为“现代工业之母”的,最尖端的技术。

叶凡提供的,根本不是什么简单的石英提纯技术。

那只是一个敲门砖,一个诱饵。

他真正给克虏伯画的大饼,是半导体,是芯片,是一个远比钢铁和化工,庞大万倍的未来市场。

而这台简陋的,几乎是靠孙卫东用天才般的技艺和德国专家带来的核心零件拼凑起来的紫外光刻机原型,就是他实现这个野心的,第一步。

“数据出来了!”林涛的声音都在发颤,他指着屏幕上那清晰的电路纹理图像,激动得几乎要哭出来,“线宽……线宽达到了5微米!天哪!我们……我们成功了!”

5微米!

这个数字,在1978年的中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国内最先进的水平,还在10微米以上苦苦挣扎。

这意味着,他们一夜之间,就跨越了将近十年的技术鸿沟!

孙卫东一坐在地上,黝黑的脸上,泪水和汗水混在一起,这个在任何困难面前都未曾低头的钢铁汉子,此刻却哭得像个孩子。

叶凡走过去,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哭什么?这只是开始。”他的目光,望向窗外深邃的夜空,眼神亮得惊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又过了半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