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文化价值封顶(第2/3页)

作品:《罗旭叶姗姗

“得嘞!”</p>

罗旭笑了笑:“斌子,这个谢公义,字灵运,是南北朝时候的诗人,生于官宦,后入庙堂,不过他最大的造诣还是在文学上,留诗百篇,尽为千古,‘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绝对是千古绝唱!”</p>

“不过要说他最有名的,还是那句‘才高八斗’,原句是他酒后所叹“魏晋以来,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p>

徐文斌都愣住了:“牛逼!才高八斗我听过,就是有才华!”</p>

罗旭点点头:“不错,石和斗都是古代一种计量单位,子建指的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曹子建,才高八斗四字所指就是他!”</p>

“这句话不但代表谢灵运对曹植才华的赞美,其实也体现他自身的性格,曹子建以外有才华有两斗,他独占一斗,当真狂傲!”</p>

“至于全句八斗子建一斗客的客字,其实就是谢灵运本人,因为他的乳名就是客儿。”</p>

方敬远闻一笑:“这物件儿是个宝,孙子,不管价格嘛样,但这闲章文人气十足,不亚于官窑!”</p>

“老爷子,受教!”</p>

罗旭抱拳激动道:“物件儿,文化价值大于其他!”</p>

方敬远竖起拇指:“就是这个理儿,东西没毛病,你一拿出来,老子就闻见南北朝的味儿了,拿过来,爷!”</p>

罗旭连忙把闲章放在了老爷子面前的桌面上。</p>

方敬远瞥了罗旭一眼,缓缓点头,旋即拿起闲章。</p>

“古代的印章,年代越老,印章则越薄,所以最早的印章其实就是个薄片,到后来慢慢厚起来,一来为了好拿,二来也是美观,到现在有的章跟个石头柱儿似的,这东西厚度不过两公分左右,大旭,能懂吗?”</p>

罗旭又看了看那章,其实这东西从陶罐儿出来,他就看出绝对是老的,不过他也一直有个顾虑,那就是老玉新章。</p>

所谓老玉新章,就是说玉石本来是老的,上面的包浆和风化纹也都没有问题,不过章的内容则是后人刻上去的。</p>

其实这种情况还是蛮多的,尤其在明清两代,不止皇宫贵族,就连民间不少人也已经有了古玩的概念,所以很多文人墨客或者八旗贵胄都喜欢老的玩意儿,包括古玉、手串,甚至还有乾隆爷手里玩儿的老核桃。</p>

当然,还存在一种现象,玉和章的内容都是老的,但后世有人又把章的内容磨掉,然后再重新雕刻,这样一来,整个玉石章也就会变得更薄。</p>

“爷爷,您看这会不会是个老玉新章?”</p>

这也是罗旭最后的顾虑了。</p>

方敬远不假思索便摇了摇头:“不存在,你得学会看细节,这章的字口儿痕迹带着明显的解玉砂,推断年代又和外表的风化痕迹完全相符,从里到外都是老,一眼南北朝的物件儿。”</p>

“解玉砂?”</p>

罗旭旋又仔细一看,旋即点了点头。</p>

的确,解玉砂痕相连,玉石表面和刻字面是一致的。</p>

解玉砂,也叫碾玉砂、刑砂,是古代一种切割、打磨玉器的工具,直到现在也有人利用这种工艺特点来判断新老。</p>

虽然未必能判断出绝对准确的年代,但看出粗略的范围还是没有问题的。</p>

这种工艺一直延续到晚清甚至民国也存在,只不过各年代有各年代的工艺进步特征,直到现在,已经发展为大家熟知的砂轮打磨,有手动的,也有电动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