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大八骏,小八骏(第1/3页)
作品:《罗旭叶姗姗》随后,几人一边走,罗旭一边和秦雅讲着王承镛拿下的粉彩小杯。</p>
“秦雅,那杯底的款,是大明成化年制,对吧?”</p>
“对啊,但王爷不是说,那杯根本就不是明的?”秦雅不解道。</p>
罗旭点了点头:“对,的确不是明的,但却是晚清的,这属于寄托款!”</p>
“寄托款?我知道,就是后世刻意仿前朝的器型和款式,以表对前朝工艺的缅怀和敬意!”</p>
秦雅立刻说道。</p>
“聪明!寄托款大多是成化年款,最早出现于正德年间,而后世受其影响,也越来越多,比如清晚期为了致敬清三代的工艺,也出现了不少大清康熙年制的底款。”</p>
罗旭一边说,一边看着周遭摊子上的物件儿。</p>
“王爷刚才买物件儿的时候,为了压价刻意说了工艺不对,不符合明和清三代的特征,比如圈足浅切剌手,就是希望摊主相信他的话,觉得这物件儿是民国的,要知道民国寄托款……价值比起清代,那可是差得太远了。”</p>
听完罗旭分析,王承镛皱起眉:“我说你小子是我肚子里的蛔虫怎么着?物件儿看明白了不算新鲜,连我怎么想的你都知道?”</p>
罗旭闻会心一笑:“跟什么人学什么人,跟您一块儿捡漏多了,就偷学了几手!”</p>
“得!以后我还得防着点你!”王承镛翻了个白眼。</p>
秦雅被逗得咯咯直笑:“老板,那你们怎么就肯定那是官窑呢?”</p>
“哈哈,这就得看工艺了,王爷说是民国的,你和那摊主自然就不会觉得这东西是官窑,但其实仔细看看,会发现很符合晚清官窑特点,我如果推断的不错……应该是同治到宣统之间的!”</p>
罗旭说着,看向王承镛:“王爷,我说的没错吧?”</p>
王承镛轻笑:“你都说了,还问我?清末瓷器水平都差不多,如果没有明显的标识区别,的确不好分。”</p>
罗旭点头而笑。</p>
“老板,那杯能值多少?”秦雅问道。</p>
罗旭想了想:“器型太小了,估摸着三五万还是能有的。”</p>
“差不多,”王承镛也点了点头,手里还摩挲着那个小杯,“价儿无所谓,反正老子换酒杯了!”</p>
随后,罗旭又花了几万块,买了一些看起来比较精美的晚清、民国的民窑,顺便还捡了个民国景德镇的小漏。</p>
装上车之后,几人这才回了荣楼。</p>
路上,徐文斌打电话来,说货已经送到了,并且全都清点,罗旭也便给那摊主大爷转了钱,随后直奔荣楼。</p>
毕竟罗旭已经说了,今儿荣楼歇业一天,索性几人就先整理刚收来的物件儿。</p>
一部分摆上了一楼货架,而其他的秦雅则搬上了二楼库房。</p>
罗旭则从一百多件货中,找出了那个米黄地的小碗儿,放在桌面上端详起来。</p>
“王爷,这只碗的底款……您猜猜?”罗旭笑了笑,看向王承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