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隆福寺(第3/3页)

作品:《六零年代,从六道杠开始进步

隆福寺的庙会一直很出名,在解放后这里改名叫东四人民市场,完全的国营单位。

哪怕是在1960年物资最匮乏的时候,这里依旧保持着四百八十个固定摊位和二百多个流动摊位的规模。

平均一天要接待三万人,节假日甚至超过五万。

在旁人眼里毫无特色的清代庙宇式建筑群,却让宝根看得目不转睛。

市场里的摊位也很有趣,全是铁皮摊位。

他们几个是从北边来的,所以走进市场看到的是一大片卖菜的摊位。

每个摊位上的菜看上去不少,但手里拿着票证在排队的人则更多。

几个戴红袖箍的站在石头墩子上拿着铁皮喇叭在维持秩序,喊得一脑门子汗。

北区被挤得水泄不通,宝根几个只能绕道去了中区。

中区是卖日用品的,什么搪瓷脸盆、灯塔肥皂、竹编暖水壶、火柴、煤油灯看上去也是琳琅满目。

但在这里挑选东西的顾客比售货员还要少。

“走走,”刘思敏早就走饿了,拉着宝根直奔南区,“看了也买不起,咱们继续往南边走。”

南区的人虽然没有北区的多,但也不算少。

因为这里全是小吃摊。

几个孩子刚进南区,炒肝特有的蒜香味就熏得他们口水直流。

宝根退休后来过京城旅游,炒肝他也吃过,味道确实不错。

但明显眼前隆福寺南区的炒肝香味比后世多了一些锅气。

公家卖炒肝的只有两个摊位,但已经熄了火。

摊位前有个牌子——每天限供五十碗。

但宝根几个闻到的香味却是从另一头的私人摊位传来的。

梅子几个对此见怪不怪。

那是流动摊贩,有个体经营许可证的。

只不过他们卖的炒肝都不摆在明面上,怕被稽查。

一毛二一碗,八个小孩一共要二两粮票(主要是有淀粉),真不便宜。

宝根给小伙伴们一人来了一碗。

老京城常说炒肝是肝六肠四,如今已经变成了肝三肠二,而且肝片是纸片薄的三片,其余全是淀粉类的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