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前途和道路(第2/3页)

作品:《大明官

按说以刘棉花的精细不可能犯这种错误,问题出在哪里?方应物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刘阁老特意单独强调一句“乡试很难,自己要努力”,这其中仿佛颇可玩味。</p>

首先,为什么不提会试只特别强调乡试难?就算乡试取中,但若会试不中一样没有任何用处。莫非刘棉花的潜台词就是,会试比乡试简单?</p>

更深一层的潜台词就是,如果自己能通过乡试考验,到了京城会试时,刘棉花将会出手相助,所以会试才能变得简单?</p>

大明科举要说公平也确实算得上公平,也说严厉也确实称得上严厉,寒门子弟真能靠着科举走出上升道路,但同样也不可避免有各种猫腻存在。</p>

比如说,一个宰辅大学士如果下定了决心,那真有一定能力影响到理论上是过程全密封的会试。</p>

当然,如果自己过不了乡试这一关,也就没有然后了,刘大学士还是没有什么损失。</p>

想到这里,方应物啧啧称赞。刘棉花这个人情卖的,真是功力深厚、妙到毫巅......</p>

再细想,这句对乡试的强调,还有另一方面解读。按照规矩,乡试主考官由提学副使担任,而乡试提调官一般由巡抚或者布政使担任。至于乡试监临官,则由钦差身份的巡按御史担任。</p>

也就是说,沈巡按很有可能在一年后任期结束前,担任乡试监临官,也就是俗称的监考。</p>

这样一来,主考是点了自己当廪生的大宗师,提调是自己的便宜外祖父,监考是算作自己人的沈巡按。自己要不做点什么,简直对不起天意。</p>

盘算完毕,方应物忽然又醒悟到,刘大学士的传话,其实是给自己指出了一条目标,以及沿着目标的道路。正所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p>

如果真如自己所猜,那么在这一届科举中,自己的“人和”几乎已经到了极致,何尝不是自己的天赐良机?</p>

若是错过了,下次是否还会出现这种机会,那就很难说了......在这种兴奋与忧虑共存的心情中,方应物渐渐睡着了。</p>

次日方应物起床后,却见项成贤堵在门口,叫道:“方贤弟!昨日出榜后,未来得及庆贺一番,今日定要寻些乐子高兴高兴!”</p>

方应物推辞道:“现在我要去县学,等我回来再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