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王莽谦恭未篡时(第1/3页)

作品:《大明官

第570章 这话你也信?</p>

征粮是个琐碎的细致活,着急也急不得,方应物纵有通天之能也只能按部就班的来,所幸进度一直不错。</p>

在宣德朝之前,江南钱粮都需要粮长运往京师。京师在南京时,距离还不算太远,当京师迁往北方后,这运粮差事便辛苦到能令人倾家荡产了。</p>

宣德皇帝体谅民情,又改了规矩。在扬州、淮安运河沿线设立水次仓,江南人民只需年底前将税粮运到水次仓,然后来年开春再由漕军负责运至京师。</p>

所以对方应物而言,到年底时便算任务结束,向江北水次仓输送的漕粮数量就是业绩情况。</p>

至于明年开春以后,那是漕运总督的事情了,不属于他这督粮钦差的工作范畴。</p>

十一月份时,提学官商良臣按临苏州府,放了几场考试。方应物提挈后进,怀着一股恶趣味心思将几个“年轻”人全推荐上去。</p>

他给唐伯虎文征明要来两个秀才功名,而祝枝山的气运则要等到后年乡试。不知道这流行于野史中的几大才子如今得了自己助力,原本科场扑街的命运会发生怎么样的改变。</p>

随后又到了十二月,成化二十年即将结束,秋收征粮也进入了尾声阶段。</p>

根据粗略统计,除去损耗外,苏州府今年征粮实际数量大约可达二百四十万石,为五十年来之最, 江南地区可达四百五十万左右。</p>

换句话说, 督粮钦差方应物没有白白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大约能够圆满完成差事了。到了这个地步,方大钦差也渐渐放松,心思更多的用在别的地方。</p>

比如说在哪里过年就是一个问题, 回浙江或者去南京找便宜外祖父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官身不得自主, 不经朝廷允许不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私下里去了是要被弹劾的。</p>

所以方应物考虑再三, 还是息了专门去过年的念头。不如就此出发返京, 早点回去交差也好,过年时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过。</p>

反正都是异乡为异客, 在哪里过年又有什么区别?</p>

正当方应物难得产生了几缕文青情怀, 准备仔细沉浸一下时,前面守门杂役略显慌张的扑到房屋外头,高声禀报道:“钦差老爷!外面来了许多人, 总有几十个左右,吵着要见老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