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海州救盐犯二(第1/3页)
作品:《走进唐朝》对于这个事情李烨早有准备,现在李烨可是河南道采买副使,只要在河南道境内,李烨采买的东西不需要缴纳什么关税,更不会有人敢查。</p>
当然,李烨并不希望临河村成为私盐贩子的集中地,而且目标也太大了,现在虽然欧阳县令不管,但是不能保证永远也不管。</p>
李烨把留在临河村里的谢贵民、沈启朋和张福旭召集起来商议道:“现在风声太紧,让村子里的私盐贩子都回去,找几个大户出来,以后我们送货到他们的手中,价格加两到三成,不知道你们有什么意见”。</p>
临河村现在有大大小小几十伙私盐贩子,有些每次也就一两石,不仅惹眼,而且非常不安全,临河村也没有办法,看门做生意,总不能少了就不买吧。李烨提出的办法很好,把货送到几个大户的手中,不仅可以暗中操作,不会引起官府的注意,而且还能增加两三成的收入,办法当然可以了。</p>
可是,这样一来便要增加不少的人手,而且现在路上也不安全,这可怎么办。“李刺史,可是已经有什么好办法了,快给大家说说吧”,谢贵民算是老人了,知道李烨不会信口开河的。</p>
李烨把自己刚刚想好的计划说了一遍,临河村以后贩卖私盐的对象主要针对一些附近的州县,其他的州县需要私盐可以到即墨去购买。附近的州县通常只接受二三家大户的购买,再远一些的州县只接受一家垄断经营,李烨负责把货送到指定的地方。</p>
李烨除了送货外,组织起来的人手还可以在当地进行收购需要的商品,比如粮食、硝石和硫磺等,当然也可以顺便收拢一些饥民,可以说一举多得。</p>
“李刺史的办法太妙了,打着朝廷采买的旗号,便没有人敢检查我们的货物了”,张福旭兴奋道。</p>
李烨点点头道:“凡事都要小心,我们虽然可以打着朝廷的旗号贩卖私盐,但是各地的官府一旦发现,也不会买朝廷的账,所以平时除了小心外,一些必要的防御还是要注意”。</p>
“知道了”,谢贵民、沈启朋和张福旭回答道。</p>
李烨一笑道:“临河村以后的事情就全部交给沈翁负责,谢翁和张翁这次随某回新城,某另外有安排”。李烨准备把谢贵民和张福旭带回新城,一是水晶望远镜制作的秘密不能再留在临河村,二是李烨准备把穆俊豪调到辽东去,穆俊豪在新城的工作由张福旭负责。</p>
谢贵民和张福旭一听李烨准备把自己安排到新城,高兴坏了,新城可比临河村大多了,条件很更好,当然乐意。当然,沈启朋心里也很开心,以前临河村都是几个人一起说了算,现在自己一个人做主,也是独当一面。</p>
这时,护卫来报,门外有叫徐质的私盐贩子求见。</p>
李烨一笑,没有想到刚才在东海县城门口营救的人跑到临河村来了,“让他进来”,李烨说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