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7章造船厂(第3/3页)

作品:《走进唐朝

王亮道:“这几年大行城造船厂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受制于内河河道的原因,想要再扩大船厂的规模已经不可能,只有在其他的地方修建新的船厂”。</p>

大行城的造船厂的确已经到了发展的瓶颈,每年大行城造船可以建造六艘二千石战舰、二十多艘千石船只,但是就如李烨所说,现在辽东半岛对于船只的需要很大,一些江南大户也开始向大行城船厂订购商船,订单已经排到三年以后了。</p>

供应商船,建造战船的速度和质量就很难保证,虽然李烨已经将民用造船厂和军用造船厂分开,但是商船的需求和利润明显更大,这块蛋糕李烨也不想放弃。</p>

“本王想扩大大行城造船厂,并且在夷洲再建造一座大型造船厂,形成南北两大造船厂,新城的造船厂主要还是建造、研制新式舰船,你看有什么问题”</p>

李烨要走向海洋,就需要大量的舰船,二千石舰船已经是这个时代造船的巅峰,就算还能上升,相对这个海洋而言还是一叶小舟。要想在大海上大规模的运兵、运粮,除了将舰船越造越大外,只有多建造一些舰船来弥补舰船吨位上的不足。</p>

吕泰新为什么没有在这场辽东半岛战役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一点原因就是舰船的规模还是太小,如果吕泰新手中有二千石战舰三五十艘的话,结果绝对不是现在这样的局面。</p>

李烨现在还没有能力建造更多的大型战舰,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同时海洋贸易船只吨位偏小,也影响着辽东半岛的发展,大量的货物运不进来、也运不出去,一次贸易的成本更是惊人。</p>

像吕泰新跨海东渡倭国这次贸易,上百条大大小小的商船,不便于统一指挥不说,而且从经济成本计算也不划算,如果换成二千石的商船,只要一次出动十几艘也就解决了问题。</p>

王亮早知道李烨有扩大造船厂的意图,造船厂可不光是在造船,同时还在培养大量新的造船工匠,这些多出来的工匠不可能不干事光拿钱。</p>

“完全没有问题,现在造船厂中的工匠已经多出来很多,已经掌握了造船的全部技能,只要新船厂修建好,马上就可以开始建造船只。不过大行城船厂扩建的难度很大,要扩宽、疏浚河道,并且上游的伐木场和加工厂都要扩建,恐怕需要的资金不少,需要一年才能完成”</p>

钱不是问题,李烨现在这点钱还是有的,倭国和佐渡岛带回来的金银矿已经给李烨注入了一阵强心剂,虽然战后各个地方都需要钱,但是一次远洋贸易就能赚回几倍、几十倍的钱,辽东半岛需要发展远洋贸易才能生存下去,造船厂就是重中之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