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远征欧洲3(第3/3页)

作品:《晚明风云

黑人奴隶临时工在拆迁工作完成后,被留了下来充当建筑工人或者农业工人。</p>

来自帝国本土的能工巧匠充当工程师,指挥的黑人奴隶修建碉堡、港口、城堡等固定设施。</p>

所有的建筑风格都是中式的。桑吉巴尔市只保留一种文化,那就是文明程度最高的华夏帝国文化。其他文化全部被视为异端,加以禁止。</p>

华语开始成为桑吉巴尔自治省的官方语言。学校的教学,无条件的使用华语。</p>

当地的土著语言斯瓦希里语,有望在100年里消失。</p>

桑给巴尔所有的土地、山林、矿山、渔场被收归国有。被解放的黑人奴隶很多成了集体农庄的员工。</p>

肥沃土地和良好的气候促成多种热带作物的生产,丁香、椰子成为自治省**出口的重要物资。稻米、木薯、芋及热带水果一年之后基本上能够自给。</p>

桑给巴尔自治省随后成立。</p>

帝国陆军东非军团军事基地就安置在桑给巴尔的安古迦岛和奔巴岛。</p>

为了彻底消除桑给巴尔苏丹的影响,打击贩奴分子的嚣张气焰,自治省**决定在王宫前的广场,正在召开公审大会,审判所有的被抓获的贩奴分子。尽管帝国的伊利安岛上还有地方使用奴隶。</p>

马斯喀特苏丹家族因为贩卖奴隶罪、反人类罪、战争罪等十项罪名,而被华夏帝国特别法庭提起公诉。</p>

公诉人义正言辞的向大陪审团提出马斯喀特苏丹犯罪证据。</p>

“证据之一是矗立在城区西端、靠近海边的地方有一座“珍奇宫”。作为苏丹王宫的一部分,这个宏伟的建筑物有40根粗大的圆柱。经过现场发掘证明,每根圆柱下都活埋着60个黑奴。也就是说,马斯喀特苏丹一次性得活埋并杀害了2400名奴隶。”</p>

“这是赤裸裸的人殉制度,是罪恶和丑陋的。”陪审团成员一定唏嘘。</p>

马斯喀特苏丹斜着眼睛看着大陪审团,脸上毫无表情。在他看来,这不应该成为自己的罪名,在阿拉伯的世界里,这在正常不过了。</p>

“第二项证据,马斯喀特苏丹家族支持、纵容杀黑人和参与贩卖黑奴。”</p>

桑给巴尔岛受其地理条件的影响,从公元十世纪开始,一举而成为东部非洲臭名昭著的黑奴交易中心和进入商业贸易路线的中心要站。以及阿拉伯人进入非洲搜罗奴隶和经营远洋贸易的优良转口港。来自阿拉伯、南亚和非洲大陆的贸易商人及欧洲,殖民者无不喜欢在此上岸。</p>

公诉人提供的证据显示,在石头城靠东部海边的一隅,有一座人称"奴隶洞斑驳陆离的牢房。"奴隶洞"面向大海的一边墙有一排洞,屋内墙壁上钉了一排铁环。无数的黑奴被关押在仅有1.5米高的室内,像牲口一样被拴在铁环上。黑奴们像牲口一样拥挤在里面,不少人因此窒息而死。每当海水涨潮,小船可以直接停靠到墙边洞口,殖民者买来的奴隶就这样从洞口被推上小船装上停泊在港口外面的货轮,运往美洲。</p>

“马斯喀特苏丹为了牟取暴利,还派遣阿拉伯骑兵,深入非洲内地,烧杀抢劫。数以千计的黑人部族被阿拉伯游牧部落血洗,反抗的成年黑人被残忍地屠杀;女人和儿童被掳,或成为阿拉伯人的黑奴,或被成批的贩卖到其他国家;到目前为止根据统计,每年至少有一万多平民被无辜杀害。阿拉伯奴隶贩子每抓走一个奴隶,起码在当地要留下三四个黑人的尸体。马斯喀特苏丹为了利益丧心病狂,无视人权,罪恶滔天。不杀不足以平民愤。”</p>

“以苏丹为首的阿拉伯奴隶贩子,还充分利用了黑人部落之间的冲突,挑起战争。势力强大的黑人部落为了获取廉价的日用品和武器,大肆到弱小方的村落里劫掠人口,再卖给阿拉伯人贩,从中获利。自有黑奴贸易,非洲黑人便参与其中。阿拉伯人贩们用大篷车把黑奴运至桑给巴尔的奴隶市场,买家再用阿拉伯帆船把挑中的黑奴运到阿拉伯半岛和南亚诸国充当苦力。很多证据表明,马斯喀特苏丹还犯有抢劫和贩卖人口罪,成为奴隶的批发商。”</p>

法官问道,“马斯喀特苏丹,你认罪吗?”</p>

马斯喀特苏丹满面怒容,“什么!猫能停止抓老鼠吗?哪个猫不愿嘴里叼着老鼠死去?我要嘴里叼着奴隶死。”</p>

现场一片哗然。</p>

人民群众是出离愤怒了,大声喊道,“流放所有的奴隶贩子。”</p>

“把他们全部送上绞刑架。”</p>

帝国法庭经大陪审团一致裁定,判处马斯喀特苏丹家族所有成员死刑,剥夺**权利终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