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克里斯蒂娜的中国情2(第3/3页)

作品:《晚明风云

一共有三十多个分馆,包括古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南亚次大陆文物馆、南欧文物馆、非洲文物馆、美索不达米亚文物馆等。</p>

北欧文物则划归克里斯蒂娜博物馆。</p>

法兰西王国首相黎塞留参观帝国国家博物馆时候,感慨如此丰富的珍藏,不禁惊叹于华夏帝国的财力和对古代文物的真挚热爱。“华夏帝国是唯一的日不落帝国,华夏军队称霸全球,华夏帝国博物馆藏品惊人的增长速度直追帝国殖民地的扩张速度,大量海外文物流入至此。”</p>

“首相阁下,正因为我们的保护,才使得欧洲的很多文物免于战火。”周垣笑道,“实在是功德无量。利在当代,功在千秋。”</p>

黎赛留呆愣住了,只能这难道是传说中的自我表扬!</p>

为了丰富法兰西卢浮宫博物馆的收藏,黎塞留提议文物交换办法。</p>

周垣经过与钱谦益,吴宗达,克里斯汀娜商议之后,决定将部分重复的中国文物,从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到魏晋石佛、敦煌经卷、唐宋书画、元明瓷器,同法兰西卢浮宫博物馆交换。</p>

卢浮宫博物馆将罗塞达碑运到帝国博物馆,中外学者发现,罗塞达碑竟然是无人能识的天书。就如同著名的西夏文,一直未能破译。</p>

“文字的存在意义是将那些因死亡而中断残缺的人类思想妥善保留,不过,一旦某个民族的文字成为无人能识的天书,该民族的本来面目便不可避免地遭到湮没。”克里斯蒂娜对周垣说道,“陛下,你总不能看着古埃及文明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吧?”</p>

周垣看看钱谦益,“老钱,你播通古今,难道不认识石碑上密密麻麻的蝌蚪文字?|”</p>

钱谦益轻轻摇头,“陛下,我也不认识,不过。我可以推荐一人,此人乃是陕西周至县人,我华夏帝国著名金石学家、藏书家。家有"傲山楼",藏书万卷。”</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老钱,你说的那人可是赵崡老先生,今年恐怕70多岁了。”</p>

“正是此人,赵崡年轻时节,常和家人与拓工出入荒野丛中访拓碑文,并向经常游览四方的朋友索求。"时跨一驴,挂偏提,拓工挟楮墨以从。每遇片石阙文,必坐卧其下,手剔苔藓,椎拓装潢,援据考证。"每获一名碑,必摩弄累日,不忍释去,片石文字,辄疏记之。苦心孤诣30余年,在家乡广拓碑刻,又托友人四处搜求,积存碑文253种,一一撰写跋尾,收集大量旧碑,一一考证,仿照欧阳修、赵明诚金石著作体例,编著《石墨镌华》8卷,万历四十六年成书。”</p>

周垣说道,“这事我记得,赵崡因无力全文刻印,收录碑目并附跋尾。帝国文化部出自出版了《石墨镌华》。”</p>

赵崡很快坐火车来到了帝国首都南京。</p>

因为,这一年,京沪铁路徐州到南京段已经开通,著名的陇海大铁路已经全线运行。</p>

赵崡来到南京,立刻显示出不同凡响,“陛下,这些是古怪图案,应该古埃及人刻在神庙和宫殿墙壁上的象形文字。”</p>

“老先生果然是厉害。”周垣眼里满是崇拜的小星星。</p>

赵崡笑道,“如果不是这块石头上刻有三种字体的碑文,我也看不懂实际内容。这种类似的蝌蚪文,与早期的甲骨文里有些类似。都属于象形文字。不过,真正让我读懂碑文的,是上面的希腊文。这块石碑,是埃及托勒密王朝时代的祭司所制作,作为当时的国王、年仅13岁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时的纪念。”</p>

罗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诏书的三种语言版本,分别是埃及象形文,埃及草书与古希腊文。因为埃及象形文之读法与写法彻底失传,罗塞塔石碑独特的三语对照写法,意外成为解码的关键。</p>

这个伟大的开端燃起了华夏帝国古文学家破解天书的雄心,赵崡经过苦心孤诣孜孜探索,终于摸清了这些符号的秘密。借助的发现,大量的纸莎草文书被翻译出来,失落的古埃及文明像电影画面一样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古埃及学应运而生。</p>

赵崡被任命为华夏帝国语言大学并兼任国家图书馆的馆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