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换汤不换药(第2/3页)

作品:《大唐官

“此人已由右散骑常侍举荐。”李适所说的右散骑常侍,正是最近火箭般升官的张涉(萧昕是左散骑常侍,归门下省)。</p>

于是崔佑甫不再追问,而是直截了当地向皇帝提出门下侍郎的人选。</p>

这个人选在他心中也积蓄已深,“陛下,道州司马小杨山人器业干练,可堪大任。”</p>

这个人选恰好也和李适的心意完全吻合,他悬挂在墙壁上的《云麾将军李府君神道碑》的作者,正是小杨山人,杨炎杨公南。</p>

因为李适先前时听过,元载曾嘱托杨炎,“必须保住皇太子储君之位”,于是在李适心中杨炎也是自己人。</p>

很快,皇帝的制文下达,一面答应西川的请求,改崔宽前去为蜀都尹并催促崔宁入朝;另外面改崔佑甫为中书侍郎,并派遣敕使宣道州司马杨炎归京,为门下侍郎。</p>

数日后皇城御史台里,中午会食的时候,坐于榻上的中丞窦参脸色铁青,高岳清楚看见,他的食箸在微微颤抖,吃东西时嘴唇也在不安地摆动,这在窦参身上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高岳之前始终怀疑窦参在举箸时,可以夹住飞蛾与苍蝇。</p>

整个食堂除去细微的咀嚼声和啜汤声外,毫无其他的声音,可高岳和其他御史心中都明白:</p>

窦参企图升任御史大夫这事儿,黄了。</p>

因皇帝听了右散骑常侍张涉的建议,居然将怀州刺史乔琳调来,安置为御史大夫、平章事,也等同于宰相。</p>

“乔琳算是个什么东西?”窦参心中全是惊愕与愤怒,他只知道这位也当过监察御史,后来闹到和同僚互相弹劾而遭贬的地步,这些年全在地方上打转,凭什么让他来执掌御史台,皇帝真的是太儿戏了。</p>

更为离奇的是,同时皇帝又把虢州刺史卢杞调来,安置为御史中丞,并对窦参说:“宪台如今已有大夫、中丞正貮二员,分日执掌皇城台事和东内(大明宫)中丞院,崔宽马上又去远任蜀都尹。东都尚缺名御史中丞,窦卿之前对朕说,希望去东都留台赴任,朕这便满足窦卿的心愿。”</p>

想到这,窦参拿着汤匙的手气得抖起来,送到嘴边的汤水都滴洒下来,泼湿了这位的官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