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炮火轰天(第1/3页)
作品:《抗战之红色军神》陆军暂编第4旅第1团何国祥部,作为张连三的拳头部队,其装备也是很可观的。</p>
团直属部队,1个60迫击炮排,计4门60迫击炮;1个重机枪连,计12挺马克沁重机枪;1个警卫连,其中一个排装备的是美制**;1个侦察连,同样有一个排装备的是美制**,此外还有辎重连等半作战单位。</p>
国主力部队三个营。营直属部队,1个机枪排4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1个警卫排,1个侦察排;每个营辖三个连,每个连的编制为128人。</p>
何国祥团的总编制在2000人左右。想打闷棍的红军直接参战人员在300人左右,兵力比是7:1。</p>
这个时代,国军的装备配置走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重火力多是营团以上的长官直接掌握,连排一级基本上就是**,即便在后来的抗战时期,也经常出现一个国军连,只有一挺轻机枪甚至连一挺机枪也没有的情形,这样的装备,面对日军歪把子机枪配置到班,掷弹筒配置到小队的装备,国军能打胜仗才怪。</p>
这并不是说国军没打过胜仗。国军也打了很多胜仗,譬如台儿庄战役,可是,那是以数倍于敌的人员牺牲为代价的。</p>
所以,即便一个团的国军攻入了碗子谷,只要其迫击炮、重机枪不能发挥威力,人数再多都不会起多大的作用。</p>
1935年1月25日早晨6点30分,独立支队内线部队进入阵地,开始利用地形构筑各类防御工事,机枪射手将一些树丫打掉,以保持自己的射界。</p>
差不多同时,陆军暂编第4旅何国祥团从大约8公里外的一个小镇上启程。(注意,天华山基地到长汀的直线距离20公里,实际距离至少在30公里以上,所以,24日天黑后何国祥部可是前进了17公里的。)</p>
何国祥今天穿的是一件崭新的国军上校军服,骑在一匹白色的战马上,显得极有精神,引得身边的卫士尽是羡慕的眼神。</p>
对于何国祥本人来说,今天也是他人生中极有意义的一天。此前,他也曾剿过“匪”,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完全由自己独立指挥!</p>
如果让武爱华看到这一幕,绝对会甩两个字“傻B!”那么显眼的目标,是欺负红军没有狙击手吗?</p>
过去的红军只有神枪手,但确实没有狙击手。而且,过去红军的神枪手也不会如武爱华手上的狙击手这样,拥有极大的作战“自主权”。</p>
何国祥还是有些军事常识的。他命令团侦察连走在最前面,负责侦察敌情,同时要尽可能的搜索山林,在何国祥看来,这“红匪”什么本事也没有,就是钻山林厉害。</p>
但是,由于地形受限,其他部队则只有一个营接一个营地向前开进了,中间根本不可能划分出梯队。</p>
也许是命运作出的安排,何国祥今天的目的地正是碗子谷,申仁等连诱敌这一招都省略了。</p>
何国祥的计划是,占领碗子谷,并控制谷口和谷底,在其中建立一个暂时的团指挥所,大部队和团本部都住在里面,很安全,然后每天派出部队外出搜索,只要发现“红匪”踪迹,立即挥师而进,紧紧地粘上对方,让红匪无处可逃。</p>
何国祥的愿望是美好的,何国祥团的士气此时也是高昴的,可结果又会如何呢?</p>
上午8点30分,经过两个小时的行军,何国祥部前锋侦察连终于来到了碗子谷的谷口。说起来,这支侦察连的速度也够快的,一来这是山路,二来他们还要负责搜索两边的丛林,是否有“红匪”的埋伏。</p>
“连长,歇一脚吧。”虽然此时是冬天,但连副却摘下军帽扇起了风。</p>
“好吧,传令休息一刻钟。”侦察连长沈有禄看到大家都在喘大气,便同意了连副的建议。</p>
“连长,你说这红匪的咋搞的,生命力就这样顽强呢。”坐在一块大石包上,连副无话找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