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试问天下谁人能敌(第1/3页)

作品:《抗战之红色军神

现在是战争年代,武爱华又是以军队起家,自然,部队建设才是武爱华的重中之重。</p>

根据中央的指示,中国工农正规军闽粤赣独立支队于1935年8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工农正规军独立纵队”。</p>

本来,中央的意思是将武爱华的闽粤赣独立支队更名为“正规军三方面军”,但是,武爱华不同意,要求保留“独立”二字,这样,自然不便叫“独立方面军”了,于是选择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独立纵队。</p>

“纵队”编制,历史上源于解放战斗时期,这种编制有很大的灵活性,一旅一团,可称纵队;一军一师,亦可称纵队。解放战争时期的纵队,相当于军级编制,但比军略为弱一些。不过,武爱华这个“独立纵队”却远比一个军,一个集团军大得多,因为它横跨海、陆、空、警四大领域。</p>

于是,在1935年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武爱华也完成了他在“国战”爆发之前最后一次对部队的编制。</p>

当然,这个编制,也是多方面协商的结果。</p>

独立纵队的组建,首先是纵队首长的确立,在这一点上,中央充分尊重了武爱华同志的意见。</p>

中国工农正规军独立纵队——</p>

司令:武爱华;政委:项雨;</p>

副司令:陈一;参谋长:粟余;</p>

副政委:钟守富;副参谋长:夏中青。</p>

中央决定:由上述6位同志再加**部主任程亮同志共7位同志共同组成“独立纵队委员会”,重大事项需表决通过,在表决票数差别不大时,以武爱华同志的决定为最终决定。</p>

上述几位新出现的“大佬”,是武爱华在粤东战役结束时展开的救援行动中接回来的,根据他们在后世的表现,武爱华认为,他们适合上述岗位。</p>

独立纵队首脑机关设立五总部:即**部,主任程亮,副主任黄玉清;参谋部,主任傅林,副主任曲中林;后勤部,主任金志远(原工兵团团长),副主任肖飞;装备部,主任陈新忠(归国工学博士,主修机械设计),副主任,林清华;情报部,主任张光陆(风,已经走上正轨,张光陆带领数十个电讯情报专业人士于10月回归),副主任胡文。</p>

成立独立纵队海军司令部,组建独立纵队海军。司令,林国璋(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在民国海军当个舰长,后因为不适应官场黑暗,愤而辞职在家赋闲,被“风”发现,挖过来的人才);**委员,曾镜冰(南方正规军游击队负责人)副司令,汉密尔顿(郭世宝,S级舰艇管理员,机器人)参谋长,吴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