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拉风的轰炸机编队(第2/3页)
作品:《抗战之红色军神》这种选择既是势利的,现实的,也是符合基本历史走向的。二战以后,人类的,国家的,民族的福祉将更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推动,而不是战争;而二战所圈定的利益也将在后世长时间里得到保持。</p>
既然这样,武爱华就不再迟疑。然而,归队的选择艰难,归队后如何处理彼此的关系更难,这就不得不让武爱华在与正规军保持密切联系之时,同时又注重强化自己的思想与理念。</p>
事实上,在武爱华作出动身到陕北见见一代伟人群体之前,武爱华就为此做了很多准备工作。</p>
与**的和平协定,其中有一些附加条件,这些条件里就有果民**不得再对我陕北红军进行**的、军事的、经济的封锁与围剿,并且要为独立纵队与陕北联系提供一定的便利。</p>
对此,**也只得忍气吞声,小不忍则乱大谋嘛。</p>
KH1940型轰炸机的出现,让武爱华与陕北建立直接联系成为可能。这种飞机,最大作战半径为1000公里,而从江西九江起飞到陕北延安一带,直线距离刚好是1000公里,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武爱华要求中央一是迅速建设延安机场,二是尽量准备足够的汽油(当时航空汽油与汽车用汽油的区分并不明显)。</p>
1936年5月1日,农历润三月十一,上午10时陕北延安机场载歌载舞、锣鼓喧天,中央在此举行盛大的仪式,准备迎接来自英雄的独立纵队的空中神鹰。</p>
为了打通这条空中航线,缓解中央红军的窘困,武爱华可是下了血本的。一个轰炸机大队48架KH1940,被武爱华送到工厂里直接变成更廉价的运输机,当然,运输量也由原来的800公斤增加到了1200公斤。</p>
同时,武爱华也给沿途实力派军阀去了电报,“我独立纵队的空中运输机队时常要穿越贵部空间,请不要组织对空射击,否则视为对我独立纵队的挑战!”</p>
为了保证第一次飞行成功,武爱华还派出了24架KZ1940战斗机护航。</p>
“来了,来了!飞机来了!”远方山头上的观察人员拼命地挥动着红旗,向人们报告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p>
“嗡嗡嗡嗡……”红旗挥过,空中开始出现庞大的机群编队!</p>
“哎呀,好壮观哟!这武小子还真是财大气粗哟!”朱老总的眼睛凑在望远镜上,嘴巴却不停地叫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