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莘莘学子,报国从军(第2/3页)

作品:《抗战之红色军神

不过,裕仁天皇此时已经动了调整驻屯军司令部的心思了。</p>

北平,西直门。晚11时许,李雁冰的闪电部队运动到指定位置,便派员前往城门口接洽,要求入城以“救助百姓”。</p>

不过,李雁冰的要求却遭到了北平驻军最高指挥官29军军长宋哲元的拒绝。</p>

宋哲元,1933年长城抗战的英雄,手下涌现出了赵登禹“大刀队”等英雄群体,那时,宋哲元的爱国热情是不容怀疑的。但是,随着宋哲元实力的增加,其个人想法多了起来,国家民族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历史上的1937年6月,宋哲元以“私事”为由离开29军,将部队交由副手佟麟阁打理,目的就是不想与日军正面冲突,直到老蒋命令他返回北平掌握部队,他才返回。而他一回来,就是全线失利。</p>

在这个平行时空,历史已经发生变化,日军比历史同期强大得太多,但宋哲元却同样离开了部队,只不过卢沟桥一打响,宋哲元就吓得回来了。因为,宋哲元深知日军的强大,自己如果不回来掌握部队,说不定几天之后就会变成光杆司令。</p>

当然,宋哲元是无法改变历史轨迹的。日军于7月10日一天的进攻,就让宋哲元损失3万余人的部队,而且连失塘沽、南苑、张家口等战略要地。</p>

在某种意义上,宋哲元就是平津地区的“王”,他怎么可能允许一支意图不明的军队进入北平城呢。</p>

宋哲元不准闪电部队入城,这是难不倒闪电部队的,若大的一座北京城,再加上神秘的情报组织“风”在北平的渗透,想找个地方潜进去几百人的部队实在是太容易了。只是,进去了以后又咋办,这是救人,不是杀人;这是救成千上万的人,而不是几十几百人。说白了,这就是用闪电这支特战部队去做公开的事情。</p>

这事,难了。</p>

“分批潜入。任务加一条:监控东郊民巷之日军部队,日军发动攻城战之时给予铲除!”武爱华接到李雁冰的电报,才想起北平城内,还有一支日本军队的事儿。</p>

这得从当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说起。1901年9月7日,清**被迫与诸列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辛丑条约》。列强通过该条约,不仅向清**勒索4.5亿两白银,还附加了许多苛刻条件,其中一条就是外国军队可以驻扎于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12个战略要地。实际上,早在《辛丑条约》签订前的4个月,日本**就以“护侨”、“护路”为名,宣布成立“清国驻屯军”(1912年改名为中国驻屯军),任命大岛久直中将为第一任司令官,司令部设于天津海光寺,兵营分别设于海光寺和北京东交民巷,兵力部署于北京、天津、塘沽、秦皇岛、山海关等地。后来,日本经过步步蚕食,又在丰台、唐山等地设立兵营,日本的驻屯军一时风光无两,成了列强各国在中国驻军最多的国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