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经典歼敌案例(第2/3页)

作品:《抗战之红色军神

营长杜时忠原属南京大学的学生,毕业时正值上海一二八抗战,看到国军危亡旦夕,便毅然投考了中央军校,军校毕业后分配到汤恩伯手下,渐渐官至营长,时年才29岁,是国军系统中最年轻的营长之一。</p>

杜时忠平时喜钻研战术,由于本身属于国军军官,很容易获得近年一些国防军的战例以及世界各国的最新装备情况。在研究中,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为什么国防军的炮火总是那么猛烈,难道仅仅是因为国防军的装备好?</p>

有了疑问,就要弄个明白。但国军中对此有研究的人几乎没有,即便是更为丰富的材料也没有。杜时忠不甘心,便通过同学、学长的关系,终于联系上了几个与国防军直接进行过作战的营、连级军官,杜时忠不断地给他们写信,提出问题,请这些军官回答。由于杜时忠问的问题很具有针对性,同时也是这些军官想弄明白却没弄明白的问题,所以这种通信就成了互相启发、互相探讨的机会。</p>

这个时代的通信速度很慢,即便在军中通信也是如此。杜时忠等不到最终结果,便找来几个连长,进行兵棋推演。</p>

最后,竟然让杜时忠摸索出了一条重要的战术原则,那就是:兵力布置前轻后重,火力布置前重后轻。</p>

由这一条战术原则,又推演出其他一些附加原则:譬如攻防转换原则,即在整体防守中同样可以局部进攻,历史上这样的战例也非常多;譬如火力集中使用原则,将突击火力集于一点,以达成特定的战术目的;譬如战斗发起的突然性原则、战术伪装原则等。</p>

在人类战争史上,总有那么一些天才的人物,在战争中成就他们的辉煌。杜时忠现在只是一个小营长,但他竟然通过思考、研究、借鉴等方式,寻找到一条在这个时代殊为宝贵的战术经验。</p>

接到防守车站货运仓库的命令,杜时忠立即带领副营长及几个连长深入仓库进行实地考察,并对仓库比邻的车站站台、附近地形、林木等进行了图上作业。最后,形成了一套在当时堪称另类的作战方案。</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在仓库的正面,杜时忠布置了一道阻击阵地,但却使用了仓库中上千条麻袋,将麻袋装上泥土,里外垒成三层围成工事,杜时忠专门要求,泥土装进麻袋之前必须浇一些水,让其更加凝实。最经典的却不是这一道工事,而是他利用了仓库里的一些巡道检修车(1-2人手摇就可在铁道上行驶),自行设计制作了四辆移动装甲车,其中2辆上面装备的是各2挺马克沁重机枪,另2辆移动装甲车上则是装备的2门20MM机关炮,这是杜时忠考虑到这种直射炮速射炮打击移动目标比迫击炮更有用处,从而用该营2门82迫击炮与团部暂时置换的。</p>

也就是说,杜时忠发明的是带有装甲防护的移动机枪阵地或移动炮兵阵地。</p>

为此,杜时忠专门从仓库纵深到仓库正面铺设了八根长达120米的铁轨,让其移动更加轻松。</p>

如果日军正面取得突破,就将进入仓库内的一个露天货场。杜时忠将货场的易燃易爆物品全部转移,同时在货场其中三个角上,垒了两层麻袋,并在地下挖了一米多深,形成了一个简易的工事,至于货场中间,则是空空如也,日军只要冲进来,就会遭到三个角上的机枪**的打击。</p>

这不是杜时忠有心的发明,他只是觉得,万一日军突进来了,这个露天货场,总得发挥一点作用吧,因此才有了这个布置。杜时忠没想到的是,这个布置正是后世特种作战著名的“三角形”火力点,敌人只要进入其中,不管多少兵力,都会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