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渐入佳境3(第2/3页)
作品:《抗战之红色军神》每个近卫师下辖4个近卫团,虽然不装备T-36中重型战车,但却每个团都配有一个48辆的T-12轻型冲锋战车营,每个师的兵员达25000人,全军刚好是10万人。</p>
当然,这四个师要编制完成并形成战斗力,同样需要时间。</p>
此次军事扩张与调整,除了“海岸警卫队”涉及到海军外,海军基本上没什么动作。不过,这个没动作是没显现出来罢了,事实上,武爱华已经给汕头造船厂和福州造船长下达了研发制造轻型航母的计划。</p>
系统目前能够出品“青龙1型”重巡洋舰,其吨位已经上万,而且其技术水准达到1945年级,也即二战结束时期的水平,再加上两个造船厂已经能够制造万吨级远洋货轮,制造航母的条件基本具备。</p>
武爱华决定上马航母项目,与“风情局”的情报成果也有很大的关系。近半年来,风情局加大了对世界各国海军、陆军及空军的情报工作,带回来的成果里,就有航母设计图纸,譬如美国的“兰利号”航母、日本“风翔号”航母,以及日本最新的“瑞凤号”航母设计图纸。</p>
国防军的造船技术之所以进步得如此之快,与系统1945年级的“造船系统技术与设备”拥有密切关系。也许,别人研制航母到制造出来需要5年的时间,但国防军的技术储备事实上已经领先各国,国防军弱就弱在造船经验的欠缺,以及人才的欠缺。虽然可以从系统中“兑换”相关专业的功能型机器人,但武爱华对此却较为节制,因为一个国家要强大,最关键的是发展能力要强大,人才的,技术的,体制的,三者缺一不可。后世的老美坐拥世界第一,日本后来居上,这三个因素都起着决定作用。特别是日本,要国土没国土,要资源没资源,但却可以成为最发达国家,很值得深思。</p>
武爱华要求两大造船厂,三个月内拿出设计图纸及工艺流程安排,在1940年到来之前,两艘轻型航母就必须交付使用,算起来,两大造船厂拥有23个月的时间。</p>
此外,武爱华在人才上还有一个收获,说起来这个人才的获得也是极为偶然的。1937年11月,军事家蒋百里到龙岩治病,龙岩医院此时世界上医疗技术最好的医院,虽然系统并未向武爱华开放医疗技术类,但系统却可以“兑换”医疗机器人,另外,武爱华的母亲张春燕是PLA总医院的一名内科大夫,受母亲的影响,武爱华平时也爱下载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武爱华当然无条件地贡献了出来,不但让国防军的整体医疗技术得到了极大提升,而且也让制药产业成了国防军最赚钱的产业之一。</p>
历史上,蒋百里将于38年11月逝世,但蒋百里既然到了龙岩,基本上就决定他死不了啦,事实上,蒋百里得的病(肺结核)在这个时代比较严重,但在后世却算不了什么,国防军有多种方法对其进行治疗。</p>
蒋百里到了龙岩,武爱华出于礼貌也是要见一见的,1937年,蒋百里写了一本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国防论》,后世的武爱华是认真研读过这本书的,对于蒋百里提出的“持久战”思想,武爱华深以为然,因为他被历史证明是极其正确的。</p>
见面时,50岁的蒋百里与28岁的武爱华之间相谈甚欢,甚至彼此还生出了相见恨晚的感觉。对于军事,武爱华强的是后世的理论与见识,但要论起思想的深度,论起军事的经验,蒋百里完全可以当武爱华的老师。</p>
但是,因时代和技术所限,蒋百里的病情只能得到控制并逐渐好转的,那种药到病除的神迹并没有发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