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这一天(第1/3页)
作品:《抗战之红色军神》“轰轰轰……”</p>
1938年3月4日上午9点55分,国防军松江前线第六集团军,吴江前线之第四集团军,闵行前线之第二集团军,集中了集团军独立重炮旅及相关各师的全部75MM以上火炮,对日军当面之阵地,进行史无前例的“精耕细作”!</p>
所谓“精耕细作”,就是不放过任何一寸可疑土地,对每一个炮击坐标进行反复的炮击,直到在望远镜中那个坐标的地面特征全部改变。</p>
日本人,不愧是有战争天赋的民族之一,他们的一些暗堡确实修得非常隐蔽,几乎每个小队,每个中队都准备了相当多的炸/药包和敢死队,准备与扑上来的国防军同归于尽。他们想在这最后的战斗中,与国防军来个一比多的生命交易!</p>
一个日军士兵,为了达到与国防军同归于尽之目的,甚至提前让其他日军将其埋藏在某条水沟边,某块顽石下,只露出口鼻等呼吸器官而已,而国防军士兵一旦突击上来,他深埋在泥土下面的手指,只要轻轻一勾,就能引爆同样深埋在地下的炸/药包,从而达到其战术目的。</p>
最初,国防军并不了解日军士兵这么疯狂,在2月27日的战斗中就有几个连队遭到了这种手段的重创。但是,日军这种诡异的手段,在国防军面前很快就显露了原形,国防军陆战营团系列里,有很多人是从侦察兵过来的,而侦察兵又学到了很多闪电部队的本事。</p>
但是,国防军上层觉得,即便我们能够发现深藏在地下的日军,要破除日军的这种战术也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只有近距离才能发现),因此,决定对日军阵地进行反复的完全炮火覆盖,并将这种炮火战术取名叫“精耕细作”,与农民种地一样。</p>
在最抵近前沿阵地的步兵之后,一般是国防军的战车部队,“T-12”冲锋战车,在陆战连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又用不着动用空军之间,消灭敌人隐藏的火力点(隐藏火力一般没有重炮),掩护步兵冲锋,或者为步兵攻击开辟道路,有着广阔的作用。</p>
“昂……”国防军的俯冲轰炸机在空中翻飞、啸叫,而每一次尖锐的啸叫声中,就意味着一颗炸弹又落进了敌人的工事群。</p>
对地攻击机的速度更快,高度更低,有时他们甚至是贴着地面向前突击,机下的航炮或炸弹有如雨点一般洒向日军!</p>
对于日本鬼子来说,此战,也算是给他们的狂妄上了一课。只是,这一课却是以十数万士兵的生命和鲜血和代价!</p>
“轰轰轰……”</p>
各种口径的火炮尽情地向鬼子阵地倾泻着炮弹!</p>
为了打好“给华东日军最后一击”这一仗,在主攻方向上,每个集团军都集中了独立重炮旅、三个师的榴炮团以及相应的山炮营,在宽幅达三四公里的地面上,组成大大小小10余个炮兵阵地。譬如攻击松江的第六集团军,此战就集中了108门150MM重炮、108门105MM榴炮以及224门75MM山炮(9个陆战团的全部山炮),让主攻方向的山炮以上的火炮总数达到了惊人的440门!</p>
这个数字虽然与二战后期动不动就是千门大炮决战相比,有些差距,但在二战前,这却是绝无仅有的超猛火力了!</p>
龟缩于各隐蔽工事的日军士兵,虽然此前遭到了国防军空军的狂轰滥炸,但飞机炸弹虽然厉害,直接落到工事上的机会还是比较少,而这种超前规模的炮群袭击,以及“精耕细作”的炮击战术,让日军顿时无所遁形。</p>
很多日军士兵,就在这样的炮击中口鼻流血、耳朵流血而亡,而侥幸活下来的,又有部分变疯变痴变傻,留下了严重的身体创伤和心理疾病,此后,只要遇到什么响声、响动,这些鬼子就会状若疯魔,无法自制。</p>
国防军空军对日军纵深阵地及军营在继续轰炸,不过,国防军的炮击只进行了半个小时就结束了。余下的,自然要交给战车部队和步兵去解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