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产业孵化器(第2/3页)

作品:《抗战之红色军神

武爱华寄以厚望的国家技术局成立之后,任鸿隽这位国家技术局局长并未辜负武爱华的厚望,又陆续找来了哈秉清担任机器制造技术首席专家、邓绍熙担任火箭推进与控制技术首席专家、赵贻澄担任原子能利用技术首席专家、罗戴麟担任药物化学及制药技术首席专家。</p>

1939年2月25日,一个风和日丽、春风沉醉的日子,“中国国家技术局产业技术孵化基地”正式在首都南京近郊正式挂牌成立。</p>

在构想国家技术局时,武爱华就想到后世各地的高科技产业孵化园区的创意,将各类高科技技术引进来,**给予资金、政策的适度支持,一个新的前途远大的企业就有可能诞生。即便支持5个项目而最终只成功一个项目,**也是非常划算的。因为他们对每个项目的支持不外就是几十上百万资金,不过这些项目一旦成功,就可能给地方带来上亿上十亿的产值和成千上万人的就业。</p>

武爱华这个“产业技术孵化基地”与后世略有不同,它其实是一个“中试”基地,或者是一个技术变现的“示范”基地。</p>

基本原理及技术构想等,由智能生物机器人提出,交由首席专家家负责的研究小组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武爱华把这理解为技术的“一试”或“初试”。这一步,需要的人并不多,只是首席专家负责在实验室进行就行了;但第二步即“二试”或“中试”,是指必须进行现实的小规模试生产,只有这一步成功了,一项技术才能在产业部门中推广,这一个环节,就在“产业孵化基地”中完成。在这个环节取得了成功,就说明该项技术可以在生产中推广,从而创造价值了。</p>

后世很多个人的发明专利,其实只是“一试”的产物,并不具有在生产中推广的价值,或者说并不能在生产中直接推广,如果生产企业科研力量较为薄弱,只会按部步班、照本宣科,拿到这样的专利是生产不出任何合格的产品的。这也是后世某些专利无人问津的原因之一。那些发明专利为什么不进行“中试”呢?其原因也很简单,发明者无钱,无力量再搞“中试”。</p>

在这个挂牌仪式上,有几项崭新的技术和产品向世界发布。</p>

无线电收音机,是20世2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技术新产品,当时以电子管收音机为代表的设备,成了上至国家政要,下至普通百姓都极其喜欢的产品。</p>

1924年7月10日,中国科学社朱其清试验制造成功中国首台无线电话机,并当场实现了上海与南京的通话。这也是国家技术局无线电及自动控制技术首席专家朱其清历史上的辉煌成就。</p>

而今天的朱其清是当然的主人,因为他要发布的是半导体技术原理及半导体(晶体管)收音机产品!</p>

朱其清对真空电子管收音机的技术已经完全吃透,说他是此时世界上最顶级的无线电专家也不为过。但是,当智能生物机器人向他出示了有关半导体(晶体管)原理及用途的文件后,他一下子就被这新的创想给迷住了。</p>

于是,刚刚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朱其清便跟着智能生物机器人来到了龙岩,到了龙岩之后,朱其清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井底之蛙,因为国防军的半导体技术(对讲机肯定用到)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已经大量开发运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