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诺门罕战役(第2/3页)
作品:《抗战之红色军神》这场历史上曾经打到1945年的中日战争,在平行时空更像是一次战争预演,日本方面,除了付出一些钱财和近10万左右牺牲的士兵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损失。</p>
事实上,日本在这场不到一年的短暂交战中,所获得的要远远大于失去的(战败了,但中国并没有乘胜追击)的东西。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磨炼了军队,提升和改善了战术,在与国防军的钢铁碰撞中,知道了他们的战车不行,火炮不行,战机不行。</p>
日本人向来是服从于强者的,同时日本人也是特别善于学习的。在中国的战事失利,虽然在对国民的宣传上,天皇、内阁及陆军部、海军部的大佬们,都承认自己犯了错误,错估了**的实力,所以遭到了“挫折”,但更多的言论却在说他们从这次战争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虽然日本也算先进队伍中的一分子,但先进中还有更先进,因此,日本要奋起直追。</p>
奋起直追,怎么追?当然是加快新武器新装备的研发,尽快将大日本皇军武装起来。</p>
日本谈判代表团回国之后,被当成英雄一般接待。</p>
外相广田弘毅作为“正代表”向天皇及内阁详细汇报了中国的**情况,认为中国即将更换领导人,而武爱华肯定是最有力的竞争者。他建议日本改善与武爱华和国防军的关系。</p>
而“军事代表”石原莞尔的成就似乎最大,没花多少钱就将俘虏带了回来,还摸清了武爱华的态度。日本这一代内阁,向来以征服中国为目标,因此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很深的,于是,他们基本上也就相信了武爱华的态度,认为武爱华可以成为日本的“朋友”。石原莞尔的预言在几个月后得到了验证,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全面摸准了武爱华的“脉搏”,武爱华竟然同意向日本出售先进的火炮、坦克与战机!</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武爱华同意向日本出售先进的武器,让日军一些将领又开始幻想拿着这些武器后是否再与中国打一仗,石原莞尔立即制止了这种“无知”的想法:你们真的把武爱华和国防军当成**了?别人敢于卖给你先进的武器,至少别人手上还握有更先进的东西,或更多这样的武器!</p>
也是哦,这可是杀人利器呢。别人敢卖给你,就说明别人不怕你呢。慢慢地,日方再也不提什么征服中国的话了。</p>
当然,不提不表示放弃了侵略野心。只是大家把这种心思埋藏得更深罢了。</p>
在中国经受过战火“洗礼”的日军,再也不是历史上的那支野心一流,战力二流的军队了。诺门罕战役一打响,蒙古和苏俄就遭到了重创。</p>
其实,日俄之间从1935年开始,就不停地在诺门罕地区发生军事摩擦,日方要以此“试探”苏俄的军事实力。但这种摩擦和“挑衅”多以日本吃亏而结束。</p>
1939年5月初,日本关东军河村恭辅第5军麾下第24师团(历史上为23师团)骑兵联队长东八百藏中佐率骑兵600余人及战车部队,在关东军空军5架飞机的掩护下,向哈拉哈河以东的蒙军742高地攻击。理由是蒙古警察率领蒙国牧民进入了有争议的地区放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