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零号工程2(第2/3页)

作品:《抗战之红色军神

因为,武爱华并不知道这些系统机器人有一个秘密:凡是不愿前来中国的这些原子能科学家,将对其施行一种太宇宙秘术,这些人在三个月后其肌肉将逐渐萎缩,血管也将逐渐硬化,整个生命都会处于垂危状态,到时,这些人哪还有精力从事原子弹的研究?</p>

万事个备,人手又不够了。在张昌耀、闵复元等5人之后,武爱华又兑换了10名SSS智能机器人,这样,总共15人带领一些来自各大学的青年教师,分别负责1-2个研究项目。</p>

而在张昌耀、闵复元的悉心“教导”下,武爱华从各大学聘请的20余名年轻的物理学硕士,其物理学理论特别是有关原子核裂变反应的理论修养竟然一日千里,突飞猛进,在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第一篇铀原子核裂变的论文时,这些年轻的科学家竟然也写出了几篇与哈恩两人水平相当的论文。</p>

武爱华一听大喜,立即让张昌耀等人安排,将这些文章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出来。</p>

其实,这个过程,并没有武爱华想像的那么复杂。首先,张昌耀、闵复元等5人传授的理论,是被确证了的,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只要进入实验室就能证明这个“一”,而从一到三,即“举一反三”的前提是对“一”要有准确的认知。后世的学生为什么不能“举一反三”,原因就在于他对“一”没有最终确定,或者只是死记硬背,并没有成为他的理论修养的一部分。</p>

再说,这个时代的硕士,那是绝对有水平的,并且拥有极高的智力。远不是后世大学因为要挣钱,一个国家一年竟然要招60万的硕士研究生。一个国家每年能够出60万个具有研究天赋的科学人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理论上的“通泰”,让这些年轻的科学家走上了各实验室的主要实验岗位,从而让中国的原子武器研究速度和人才储备大大地超前和领先于世界(智能机器人掌握,不算中国水平,因为那是作弊)。</p>

与后世一样,武爱华决定将原子弹的最后实验放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而这正是武爱华得知陈思苇已经怀孕也不得不离家的原因。</p>

告别自己的爱妻,武爱华与申仁、孔武二人(孔武已经将箭鱼突击队职务交给他人)便来到长江边的一片密林里,而武卫营早就在四周做好了警戒,任何人都不可能接近武大总统一公里的范围之内。</p>

要去西北戈壁,武爱华准备给大西北送上一份厚礼:5000万立方米的长江淡水。</p>

好在这时正是夏季七月,长江上游来水量十分充沛,否则,武爱华此举还真有可能带来一些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