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日本的野望(第2/3页)

作品:《抗战之红色军神

“庇下英明!”日本大本营取得了空前的一致。</p>

但是,与德国在欧洲的行动要受制于英法一样,日本在亚洲的行动则要受制于中国。过去,日本要对谁用兵,可以不考虑中国的因素;但现在,日本则不得不考虑,因为中国的国防军可以击败日本陆军,因为日本与中国还有很重大的问题没有解决,如果日本正在对别国用兵,中国突然向日本发难,日本很有可能“两面受敌”。</p>

同时,历史上的日本侵略中国,主要目的是想获得资源以及人力,那么,平行时空的日本则更想获得中国的军事技术和装备。</p>

因此,日本在大致确定了世界战略之后,迅速派出代表团前来中国,希望从中国获得更多的装备以及资源,当然也要力争获得中国的技术,特别是坦克战车的制造技术。</p>

这一次日本代表团来访,因为二战已经爆发,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武爱华指令**,可适当加大军工产品的对日出口,但价格必须比几个月前更高,在交货方式上同样采取分期交货、前轻后重、前少后多的原则。</p>

但日本人这次非常“真诚”地希望获得中国的军工技术,特别是T-24坦克战车的技术。</p>

“卧槽,日本人这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武爱华听到日本人的想法,讥讽了一句。T-24,作为性能良好的中型战车,就是在整个二战期间,都会是最先进的战车之一,怎么可能将技术卖给你?产品嘛,适当卖一点也未必不可以。</p>

而且,在武爱华的大致计划中,首都方面军、南方方面军、西南方面军等三个方面军的部队,其作战地域主要在南方或海岛一类的地方,重型战车根本用不着,而T-12和T-24这两种战车将会是这三个方面军的主力,如果把制造技术卖给了日本,到时两军在海岛上相遇,岂不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p>

卖产品与卖技术是有一定区别的。虽然日本人可以仿制,但仿制的毕竟是仿制,未必有原版技术的好,而从买到产品到仿制成功,从仿制成功到制造出完全版本的T-12或T-24,这期间,至少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譬如德国当时从东方前线去获取苏俄的T-34坦克,并不是仿制,而只是研究出一种能克制T-34坦克的新型坦克,就用了半年时间。</p>

此外,国防军的T系列三型坦克战车,在1938年之前,自然是按照系统出品的样板进行生产;但武爱华入主中枢,特别是系统全面开放1980年代技术之后,如果武爱华还是只按照原来的样板或模块生产,那武爱华等于是个白痴。</p>

虽然名字还是叫那个名字,但T系三型坦克战车的性能已经获得了较大提升。譬如使用新型的装甲钢,提高防御指数,譬如车身更矮更低,有利于防御,譬如复眼观察系统,可以将战场全景收入眼内;譬如更先进的瞄准系统,更先进的供弹系统等。</p>

而出售给日本的战车,肯定是最基本的型号,等日本将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吃透之后,中国的坦克战车已经向前迈了几大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