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犹太军团(第1/3页)

作品:《抗战之红色军神

中国在工业技术方面,连续出具这种跨时代的东西,虽然在国内懂行的人面前显得有些突兀,但放在整个世界来看,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p>

人类的知识积累,或者技术的突破,有时是渐进的,有时也是跃进的。某人在某一时间,先于别人发明了一种技术或工艺,原因是非常复杂的,甚至也有运气的成分。</p>

武爱华正是利用了这种复杂性,通过从系统兑换的专家,再借用国家技术局这样一个平台,在别人不知不觉的状态之下,稳步地推动着国家的发展。</p>

作为一国元首,武爱华考虑问题自然不能像此前作为一个地方军阀一样,什么来钱就研究什么生产什么,在技术的兑换与现实化问题上,武爱华委托国家技术局的“特聘专家”们,对未来影响人类生活的技术进行了梳理与分类,并制定了厚达200万字的而且是“绝秘版”的《中国技术发展规划》,涉及到的技术及设备项目多达17536项,覆盖了基础技术、国民经济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p>

这些项目中,既有后世天朝的弱势项目,譬如材料技术、发动机技术、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也包**后世天朝的后发项目,譬如生物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环境技术等。</p>

而先发展哪一种技术后发展哪一种技术,一是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紧迫性”加以确定;二是根据世界研发此类技术的一般进程来确定。</p>

譬如前面讲到的采煤或采矿机器设备,隧道工程设备等,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会得到超前发展。而除了上面两项外,得以“超前发展”的还有包括火电与水电技术在内的电力技术,汽车与舰船都离不了甚至整个国家都离不了的发动机技术,以及虽然不那么紧迫,但其他国家已经发明并正在逐步完善的一些技术譬如电视机技术等。</p>

系统的技术是成熟的,系统的生产工艺也是成熟的,惟独我们的技术专家对之并不熟悉,我们的产业工人并未掌握相关的工艺。也因为如此,1939年的中国,很多新开的工厂都带有实验性质,属于实验工厂;他们第一个任务是熟悉技术操作流程以及设备特点,第二个任务则是培训熟练的产业工人,第三个任务才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p>

这也是无可奈何,没有办法的办法。虽然1938年底中国产业工人的数量已经达到800万人,但除了闽粤地区工厂的技术水平高一些外,其他很多工厂,都是手工劳动,作坊式的生产。这种没有接触过大机器生产的工人,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工人。</p>

而根据国民经济《三年规划》,到1941年底,中国至少需要3000万掌握一定生产技能的产业工人。到哪里去找这么多人呢,只有从那些有一定文化基础,但又从事着其他职业中的人中选择。在乡村,凡是能认300字左右的农民,都被**或企业动员到企业中去工作,至于文化和技术的不足,则以“夜校”和“技校”的方式弥补。</p>

即便这样,产业工人的数量依然不足。</p>

好在武爱华与德国的关系一直保持得相当不错,中国引进犹太人的进展相当顺利。在与德国签定相关协定的1938年,就引进了50万犹太人,其中约有15万左右的熟练工人;而1939年引进的犹太人则高达120万人,能够进工厂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人员近40万人。</p>

这些犹太技术工人,在汉语学校进行了约一个月的简单汉语培训后,就开始到各地企业“上岗”。当然,他们的待遇是优厚的,日常生活,他们也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小区。不过,在一些技术含量很高的企业里,犹太人必须与企业签订一份“技术保密协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