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万里救援2(第2/3页)
作品:《抗战之红色军神》什么,400分钟?邓尼茨一看电报,立即命令开了:“狼崽子们,全速向南开动。7个小时后就有新鲜牛肉了!”</p>
不过,邓尼茨却对中国元首在400分钟之后能将援助送到查戈斯群岛南200海里处有些不太相信,除非,中国人早就想到了潜艇编队的处境,在那片海域预先作了安排;或者,中国方面恰好有一支船队要经过印度洋这个“中点”海域。</p>
中国人不会那么神奇吧,邓尼茨最终相信了极有可能是中国方面恰好有一支船队要经过这片海域。</p>
此时,邓尼茨对第二次去袭击英国的运输船队已经非常后悔。作为狼群战术的创始人,他又哪会不知道,狼群出击,只能靠偷袭,只能在敌人毫无防范之时才会取得战果。像此前的这场战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明显暴露了潜艇编队的行踪,这就让潜艇编队在接下来的回国途中变得异常艰难,甚至极有可能栽在英国舰队的手上。</p>
如果中国人不告诉自己情报,潜艇编队很有可能一头栽进英国人布置的陷阱;如果中国人告诉了自己情报,而不施以救援,潜艇编队也只有与英国人拼了,虽然潜艇编队可能取得胜利,但回德国的路将会更加艰难,甚至有可能全军覆没。</p>
中国人的这些行动,表明他们对英国人非常仇视,当然也表明了他们对德国人非常友好。可是,既然对英国人仇视,为什么中国人不直接对英国人开战呢?虽然英国是个老牌强国,可中国人能够向德国出口如此先进的潜艇,这说明中国人也不差,至少不会比英国人差吧。</p>
邓尼茨想不透这些,他决定回到柏林后,直接向元首汇报。邓尼茨隐约觉得,也许,在某个契机之下,中国人会完全站在德国一边。假如真的这样,德国就不再是孤军奋战了。</p>
距离既定地点时间还早,邓尼茨又反复回忆他与武爱华的谈话经历。</p>
突然之间,他脑子灵光一闪,武爱华对北非战役、敦克尔刻战役的“指责”无不体现着一个中心意思,那就是德意在对付主要敌人上,目标并不一致,战略也前后矛盾。那么,武爱华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德国迅速攻占英国本土!</p>
而作为一个战略家(对头,邓尼茨就是这样看待武爱华的),武爱华肯定会有更深层次的意思。那么,这个意思会是什么呢?武爱华希望德国的战略更正确一些,能够迅速解决掉英国,这说明武爱华对英德两国肯定有着过人的认识与分析,而得出了德国完全可以攻占英国本土的结论。也因为如此,武爱华才会“指责”德国和意大利的“失误”。</p>
显然,武爱华真正的意思是隐藏在这里的,也即在德国占领英国之后……德国占领英国对中国有何好处?如果仅仅以中国人会感到快乐,那太小看中国人了。德国占领英国,对中国人来说并没有直接的好处。这时,邓尼茨想到元首**《我的奋斗》那本书,天啊,中国人的目标原来是苏俄!</p>
因为,邓尼茨本人是绝不相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那只是双方暂时不开打而已。元首担心两面受敌,而与苏俄签订了条约,但元首在解决了英国的问题之后,还会“互不侵犯”吗?如果这样说,邓尼茨本人也不会相信。</p>
对德国历史深有研究的人都会认为,德国与英法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德国与俄国之间,同样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似乎这种矛盾还更多更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