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水无常形,兵无常势3(第2/3页)

作品:《抗战之红色军神

苏军的勇敢及亡命冲锋,给何绍周师的正面防御造成了极大的困挠,两个团六七千人的集团冲锋,看起来是黑压压的一大片,即便小溪流正面防御的中国军人装备先进,但面对如此多的人不要命地向前冲时,兵力也捉襟见肘。</p>

而苏军迂回部队也在此时抵达了国防军的75mm野炮阵地附近,对国防军形成了严重的威胁。</p>

“命令:陆战3团出动2个营,分别加固左翼的火箭炮营阵地和右翼的野炮阵地防守!”</p>

“命令:陆战1团、2团全部80迫部队,前出小溪阵地附近,对进攻之苏军步兵给予自由炮击!”</p>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何绍周果断地下达着一个又一个命令。</p>

前沿战斗虽然困难重重,那只是针对国防军平时作战尽是欺负人的层面来说的。真要说起来,两个村庄正面的小溪防御战,已经成为苏军士兵的绞肉机!</p>

两军在阵地前的炮击,几乎势均力敌,国防军的防御有阵地,有防炮洞,但位置却相对固定,苏军虽然人多,又处于移动状态,但却没任何防炮措施,从士兵的伤亡来说,苏军每一次冲锋,都要损失上百人甚至数百人的战力,而国防军的损失,虽然也呈上升势头,但对171师这个整体来说,这点牺牲是完全可以承担的。</p>

苏军炮兵占不了优势,苏军坦克在国防军的枪榴弹面前也难以占到优势,而苏军士兵的单兵武器,更是被国防军甩开了几个时代。</p>

硬碰不行,远攻不行,近战更不行。亚历山德罗夫上将与何运周中将的这场对决中,前者几乎没有任何胜点。</p>

连续两次团级规模的攻击被打退,让亚历山德罗夫上将明白了一个事实:两军对攻,苏军根本不是对手!</p>

而亚历山德罗夫得出这个结论时,根本就没想过,他本人的部队可是集团军级,而中国军队可仅仅是一个师级部队,要是林阳春的17集团军任何一支直属部队,譬如重炮旅、装甲旅、火箭炮旅或武装直升机空降团加入171师,亚历山德罗夫就只有“吃不了兜着走”了。</p>

而战斗或战役打成这样,让亚历山德罗夫还有“机会”与中国军队进行对攻,完全是中国统帅部想借中苏战争“练兵”的结果,不知道亚历山德罗夫还有何感想。</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作为21世纪的国防大学研究生,武爱华对后世美军的战术作过深入的研究。美军,以其雄厚的财力和强大的装备,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精兵与强兵路线。</p>

后世美国虽然在世界和地耀武扬威,但其战术却不见得高明,说穿了就是,能够用飞机、战舰解决战斗的,绝不用陆军去牺牲;能够用炮弹消灭抵抗的,绝不用士兵去冲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