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工商兴国(第2/3页)

作品:《灭明

虽然李自成需要银子,力求让厂子的利润最大化,但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要让百姓受益,百姓手中有了闲钱,才会有购买力,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本地工业产品的销售。</p>

尽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必须一步步走下去。</p>

李自成决定,逐步在西宁、兰州两地培育商品市场,减少对江南、京师的依赖。</p>

他甚至希望,将手中的技术释放出去,让西宁的商人们参与发展工业,商人手中有钱,让他们参与到“工商兴国”的大计中,可以加快形成本地市场。</p>

不过,想想还是放弃了,天命军要走“工商兴国”的路子不假,但现在的西宁和陇右,百姓极度贫瘠,才初步解决温饱,手中根本没有购买商品的闲钱,即便商人能制造出大量的商品,市场还在朝廷那边,本地的百姓受惠有限。</p>

如何才能加快工商业的发展?</p>

李自成想起后世的邓太宗,论发展经济的才能,非邓太宗莫属!</p>

后世的中央之国,在邓太宗新政的指引下,经过短短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一举由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以中央之国改革之初的经济基础和人口数量,真是令举世惊叹。</p>

虽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会带来**、堕落等问题,但那些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衍生品,几乎不可避免。</p>

诟病邓太宗的人的确不少,但扪心自问,从公仆到富商,从演员到盖帽,从教员到百姓,从手术刀到方向盘,有谁愿意回到过去?</p>

做人要诚实,可以横向与发达国家比较,也要纵向与自己、与过去比较。</p>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错误的新政,只有不彻底的改革!</p>

李自成一直在探索邓太宗的路子,除了政策对头,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还需要两个外部条件:一是充足的外来投资,二是比较成熟的外部市场。</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用外部投资的钱,在国内兴办企业,生产的商品主要用于出口,虽然国内的工人只能赚到微博的利润差,但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不过数十年的时间,中央之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国家、个人都因此而走上富裕的道路。</p>

天命军的属地上,李自成有工商兴国的雄心,又能掌控天命都督府,内部支持没有问题,关键是外部的两个条件:资金与市场!</p>

在可以遇见的未来,市场还是需要依靠大明,但也不能放弃古西域,多一条商道就多一分机会,也能加快一些速度。</p>

资金问题,基本上就是死结,天命军自身的造血功能远远不足。</p>

李自成虽然有几个厂子,但这些厂子的盈利,用于给将士们发放军饷、赏银,已经捉襟见肘,根本难以扩大再生产。</p>

外部的投资更是零水准,大明的商人不会来到边陲,交通不便不说,有谁愿意将自己的银子,投放于盗贼横生的河西?</p>

怎么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