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7章谷**伤农?(第2/3页)
作品:《逆水行周》当然,直接以粮食、布帛当做硬通货使用也可以。</p>
粮食对于农户来说很重要,那么当粮价过低时,农民的收入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虽然丰收后粮食的数量增加了,但售粮所得却比以前低。</p>
加上因为水力纺织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布价也连年下跌,传统的手工纺织布,根本就竞争不过水力纺织布,所以农户们的收入来源,就愈发依靠出售粮食所得。</p>
粮价低于是收入低,日常开支无以为继,走投无路之下只能借债。</p>
然而丰年时尚且存不下余钱、余粮,灾年时就更别想了,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户无力偿还债务,只能出售田产,由自耕农变成佃农。</p>
自耕农是国家的“税基”,是国家的根本,这是宇文温反复灌输给儿子们的概念,所以宇文维城和宇文维宁觉得汉沔地区粮价低得不像话,长此以往必然谷**伤农,引发严重后果,所以朝廷应该予以必要的重视。</p>
宇文温听到这里,开始“结案陈词”:“能探访民情到这一步,说明你们两个确实用心了,这很好,父亲很高兴....”</p>
得到父亲夸奖,宇文维城和宇文维宁当然很高兴,却没有太过于激动,因为他们知道父亲就喜欢“但是...”,果不其然,“但是”来了。</p>
“但是,当论据错的时候,论点必然就错了。”</p>
宇文温“例行但是”,开始教育起儿子来:“朝廷设有常平仓,平准仓,丰年购粮储备,防止谷**伤农,灾年放粮救济,防止谷贵伤民。”</p>
“但仓储粮的保存年限也就三五年,而粮仓的扩容不是无休止的,为了保证粮仓的运营,还得增加人手,这些开支可是实实在在的。”</p>
“若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粮价不断波动,常平仓、平准仓可以通过低买高卖获利,维持开支,但在粮价持续多年下跌的情况下,常平仓、平准仓也无能为力。”</p>
“当市场上货物供大于求,那么这种货物的价格必然下跌,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汉沔地区就是这样,整个荆襄地区亦是如此。”</p>
“所以‘谷**’这一情况必然出现,‘伤农’倒未必。”</p>
“先前你们说了,农民需要靠出售粮食所得,维持必要的日常开支,一旦粮价暴跌,意味着收入大幅减少,无以为继。”</p>
“这一结论,建立在农民必须靠出售粮食、丝麻、或者以粮食、丝麻作为硬通货的事实基础上。”</p>
“然而,现在不一样了,他们多了几个选择。”</p>
说到这里,宇文温反问:“你们知道他们的选择是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