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8章通信(第2/3页)
作品:《逆水行周》这些波斯使节,是典型的波斯人样貌、穿着,说的确实是波斯语、写的确实是波斯文,携带的礼物确实为波斯特产,所持国书及各种身份证明文书上的印鉴,经身在番禺、广陵的波斯商贾确认,确实是波斯国内印鉴。</p>
所以,即便不是有十足把握,周国一方也能确认这些人真是波斯国派出的使节,扬帆万里到遥远的东方觐见周国皇帝。</p>
宇文温觉得有来无往非礼也,波斯国不远万里派遣使者来中原,那么他也该考虑派遣使者前往波斯,向那位万王之王库萨和带去他的问候。</p>
考虑到现实情况,使者出行必然要走海路,而走海路得看风信,那么周国的使者要出发就得在秋末,借着北风下南洋,然后借助季风向西航行,沿着早已成熟的海上丝绸之路抵达波斯。</p>
那么该派谁去呢?是走个过场,还是....</p>
想着想着,宇文温又把视线转往窗外,看着大雨之中的岳阳楼。</p>
他收到的这个消息,是四天前从广陵发出的,今日就抵达岳阳,这么短的时间跨越千里之遥,按照正常的消息传递方式,根本就不可能做到。</p>
但实际上就做到了,靠的是什么?</p>
新的通信方式。</p>
配备光学旗语装置的新式“消息中转站”,沿着长江布设,将西面的江陵和东面的广陵连接起来,全程二千四百余里已经连成一条漫长的“光学通信线路”。</p>
中转站之间靠着光学旗语装置(望远镜加可遮挡光源)传递消息,所以消息传递速度很快,沿途各中转站的工作人员训练有素,相互之间不分昼夜接力,将广陵发出的消息快速传到两千里外的岳阳。</p>
这样的通信方式,本来出现在“近代”欧洲,没有太多技术难点,只要能量产质量可靠的望远镜,又舍得建设足够的中转站,便能做到。</p>
如今宇文温就做到了,连接江陵、广陵的这条光学通信线路,能将消息的传播速度稳定维持在“日行六百里”,虽然驿使昼夜驰骋也能做到日行六百里,但这只给你速度不能常态化保持。</p>
当然,新的通信方式不是没有缺点,譬如容易受天气影响(大雾、大雨或者大雪造成能见度下降),亦或是消息“中转时”中途出错,然后一错到底。</p>
凡事有利有弊,宇文温作为天子,要确保中央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力度不断加大,所以即便要花很多钱,他也咬着牙调动人力物力,建起了沿着长江布设的光学通信线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