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8章义务(第3/3页)
作品:《逆水行周》师范生通过在公学磨练,可以初步适应什么是“为人师表”,能把脸皮练得“厚”些。</p>
实验小学兼顾幼童开蒙教育和师范生实习,经过多年的试行,已经摸索出不错的运营体制,所以朝廷会逐渐在全国各地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进行推广。</p>
房玄龄曾经参与这项工作,所以对实验小学再熟悉不过,虽然他出身士族,却认为不分贵**都有资格接受教育,朝廷推行这样的免费教育,是德政。</p>
但他没想到,荆襄、两湖、两淮地区的民间人士如此热情,对于实验小学的支持力度如此之大。</p>
给实验小学捐钱、捐物,是刷名声的好机会,所以不缺钱的商贾们乐于做个大善人,各地官府也乐见实验小学传出朗朗读书声,毕竟教化百姓是地方官的职责。</p>
可以说,荆襄、两湖、两淮地区的公办教育正在快速发展,无论是官还是民,都对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源。</p>
一个家境贫寒的幼童,若在公办小学表现出色,会得校方推荐,获慷慨之士资助,进入高一级的学校进行学习,如果表现依旧出色,还可以获得奖学金,继续学业。</p>
那么这些慷慨之士是什么样的人呢?</p>
是那些子弟不成器的商贾,自觉子弟、族人靠考试当官无望,便怀着“奇货可居”的心思,对那些能读书的贫寒学子进行“投资”,资助对方求学深造,然后参加科举。</p>
资助的一百个人当中,只要有一个出头,那就是大赚,甚至只要自己资助的学子中了举人,资助者都不吝于将女儿嫁给对方。</p>
在荆襄、两湖、两淮地区,教育成了许多商贾“投资”的绝佳领域,因为有无数慷慨之士踊跃捐资捐物,所以这些地区的公办学校体系建设很快,教育水准随之水涨船高。</p>
读书改变命运,是一句越来越广为人知的口号,无数为了改变命运而读书的贫寒学子,会源源不断涌入科举这个“战场”,可想而知,科举考试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p>
但这只是开始,房玄龄知道朝廷有长期规划,要让学政惠及天下,因为天子曾言:教育,是朝廷对天下百姓应尽的义务。</p>
当义务教育(蒙学)真的在国内各主要地区实现时,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p>
他真希望自己能活到那一天,好亲眼看一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