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2章成熟(第2/3页)
作品:《逆水行周》年长者说着说着,掏出怀表看看时间,随后招呼:“时候不早,大家也休息够了,赶紧入城,找个客栈歇息。”</p>
“好嘞!”</p>
众人答道,纷纷起身,理了理身上背着的包裹,又将防身兵器拿好,推着独轮车,向前方昆明城走去。</p>
道路两旁、篱笆墙内是一片郁郁葱葱,其间点缀着许多火红,那是已经成熟的辣椒果实。</p>
辣椒在南中的种植时间不长,但这种美洲舶来品深受各地百姓欢迎,其种植面积扩张得很快,昆明地区亦是如此。</p>
城外田间种植着大量辣椒,时值秋天,成熟的辣椒仿佛点点火焰将田野点燃,燃烧的田野环绕着昆明,让这座人气越来越旺的城池变得愈发灼热。</p>
这十几人的小商队,仿佛行走在火红的海洋之中,感受着“热浪”,期待着更加火红的明天。</p>
他们是蜀地商人,到南中做买卖,来的时候带着蜀锦等商品,回去时带着叶榆“出产”的玉器等南中特产,一来一回,两个多月时间,扣去成本,有翻倍的利润。</p>
一年走那么三、四回,收入十分可观,但是小本买卖雇不起镖队,所以一路上只能带着兵器防身。</p>
所幸,经过十七年的经营,从成都到昆明的官道沿途人气越来越旺,到处是驿站、村落,又时不时有游骑巡视,加上官府允许大家购买火铳,所以前往南中做买卖的蜀地小商贩越来越多。</p>
前不久,成都和长安的电报线接通,如今又开始酝酿架设成都至南中味城的电报线,这一切都在表明朝廷经营南中的决心。</p>
对于蜀地的许多小商小贩来说,远赴南中做买卖,风险变得越来越小。</p>
待到将来,益州成都至交州龙编的电报线接通,作为重要中转站的昆明,就真会成为行商们的第二故乡。</p>
。。。。。。</p>
午后,阳光明媚,长安皇宫,书房内,宇文温借着阳光,仔细端详着手中一张玉面具,这玉面具为白玉制成,做工精良,眼部镂空,为南中玉器之城——叶榆城中老字号出品。</p>
他看着看着,有一种强烈冲动,想要把面具戴在脸上。</p>
但这样太不吉利了,所以只能看。</p>
玉文化,是中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玉器在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但玉面具的用途却有些特殊:要么是祭祀用具,或者殉葬品。</p>
按着汉时流行的下葬方式,死者带着玉面具,然后身着金缕玉衣(帝王级别)、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下葬,据说能确保遗体千年不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