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考试开始(第2/3页)
作品:《大宋:权臣宋江》“不亦乐乎……”</p>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p>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除了《论语》接下来就是墨义,原本宋江以为已经取消了,就没有打算复习的意思,但是现在果然考了,不过宋江早就已经记扎实了。</p>
进士免贴经,只试墨义二十道,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题。</p>
具体的题目已经差不多给了,宋江开始奋笔疾书。</p>
随后,诗经,赋,论,各一首。宋江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很轻松就答完了这一张的试卷。</p>
而后,有一道题吸引了宋江的注意力。</p>
这一次科举的题目是,十世可知也?</p>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p>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p>
对于这个,宋江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也就能很好的解答</p>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可以预先知道吗?”</p>
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p>
这里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p>
而宋江曾经就好好分析过,孔子的言论不仅仅只是为了推崇谦逊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不仅如此。</p>
通常来说,孔子所提出的理论都是用来说给皇帝听的,为了服侍帝王而提出了重重理论,至少宋江是这样想的。</p>